“药膳面包”走红!年轻人正把“中药+烘焙”吃成养生新时尚

近日,一小时售罄的“药膳面包”,让医院食堂秒变网红打卡地。八珍司康、黄芪养生包、麦冬吐司......一股“中药+烘焙”的食养新风正在全国迅速升温,也引发众多年轻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无独有偶,北京同仁堂这样的百年老字号也在跨界做面包,并且把实体店开进了北京多家商场里。枸杞原浆牛角包、陈皮肉桂苹果酥、蜂蜜黄芪胡萝卜吐司等多款面包在售,售价在16~36元不等,销量不俗。

“药膳面包”走红!年轻人正把“中药+烘焙”吃成养生新时尚

文化破壁,药膳面包何以成为新晋“网红”
“药膳面包”的爆红,首先赢在文化叙事。八珍、甘麦大枣、七宝美髯……这些源自《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古医书的经典方名,自带千年中医药的“品牌背书”,比普通商业广告更能触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统医学的呈现不再局限于苦药汤,而是可以握在手里、吃进嘴里的日常味道,以年轻化的姿态走进都市商圈,这是一次中医文化与市场需求间的深度握手。
理性降温,养生面包能当“饭”还是当“药”
不过,对于“药膳面包”的实际养生疗效,要理性看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药膳面包既然称为药膳,就要辨症用药,讲究中医药理论配伍,将药食同源食材和面包科学结合。不管是卖面包的,还是吃面包的,要明确两点:一是面包本质仍是食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二是有效性取决于体质适配性与食用量,过量摄入反而加重代谢负担。
专业与合规并举,才能避免“养生”变“伤身”。中医药讲“辨证论治”,一味药膳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流水线生产的面包,商家很难实现“千人千方”。部分产品中药含量微乎其微,更多承担“文化符号”功能。对此,相关部门应及时制定“中医药+食品”标准清单,明确可用于普通食品的药食同源目录,建立剂量、标识、广告审查红线,让商家有标可依、消费者有章可循。
消费者也需警惕营销话术,破除“一个面包祛湿补血”的速成迷思。中医药强调“治未病”与整体调养,没有任何单一食品能替代规律作息、均衡膳食和适度运动。把药膳面包视作一种文化体验、一种美味尝试尚可,若指望它“立竿见影”,便背离了中医“慢养”的哲学本质。
因势利导,让“中医药+”产业行稳致远
值得注意的是,药膳面包并非养生产业走俏的孤例,去年以来,各类中式养生水逐渐成为行业爆款。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年中式养生水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中式养生水指以药食同源食材为基础,通过熬煮或萃取工艺制成的即饮型植物饮料)预计,2024——2028年,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高达88.9%。
养生水、药膳面包的走红表明,要让“中医药+”产业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嵌入生活场景、直击消费者需求的探索值得鼓励,但不能沦为“保健”、“功效”等概念的炒作;要让“中医药+”产业行稳致远,不能仅靠单品爆款,更要构建从种植、研发到销售、科普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推动“中医药+文旅”“药膳+体验工坊”等跨界融合,能让消费者在亲手制作、文化沉浸中理解中医理念,而不只是追逐网红单品。唯有将传统智慧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结合,才能让“药膳面包”不止红在一时,更走向长久,真正成为中医药文化走进日常生活的“引路人”。

撰稿|冯晓楠
主编 | 张程
监制丨舒晶晶 刘兵

关于传统药膳和药食同源中药材纳入特医食品体系 卫健委这么说……

08-05

热销榜观察:功能性软糖凭什么抢占健康消费C位?

软糖 10-15

“群狼”盯上“小肥羊”!西北母婴市场怎么了?

母婴市场 10-15

追了所有风口,却从20多家店到退出行业:一位母婴店老板的闭店反思

母婴市场 10-15

【中童新思维】罗文杲:多时代叠加下,母婴零售的破局之道与新机遇

新零售 10-15

标签:药膳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