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头>健康?看儿童调味品背后的行业困局

近期,丘比退出儿童食品业务折射出儿童调味品市场面临的严峻现实,这一细分领域虽被寄予厚望,却深陷需求不足的困境,许多家长认为其可替代性强,消费习惯尚未养成。同时,市面上儿童产品常以数倍于普通调味品的价格出售,成分差异却微乎其微备受“智商税”质疑,加之产品高度同质化,缺乏真正符合儿童需求的创新设计,这一核心瓶颈亟待突破。

儿童调味品行业标准缺位导致“换装营销”盛行,成分标识模糊“低盐低糖”等宣称缺乏量化依据,市场宣传中“伪营养”概念丛生,微量元素添加效果被夸大。当营销泡沫掩盖了产品实质,且头部品牌投入不足、多依赖代工模式时,这个关乎下一代健康的赛道,究竟该如何构建信任、赢得未来?

01
需求少成掣肘

儿童调味品市场的发展面临显著挑战,其核心制约因素之一是整体需求量不足,相较于琳琅满目的普通调味品,专门针对儿童开发的调味品品类显得相对小众且增长乏力。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日常饮食中秉持“清淡为主”的原则,即使部分产品宣称“低盐低钠”,但仍然有家长担忧人工调味料影响孩子健康发育,导致消费意愿持续低迷。

普通家庭调味品减盐酱油、食用盐等可以代替儿童专用调味料,部分家长在某社交媒体反馈,给孩子做饭时少放点调味品,或者加点水稀释之后给孩子吃,这样和买儿童专用的调味品也没什么区别。也有部分家长甚至不给孩子添加调味品,这种高替代性让儿童调味品很难建立起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消费场景也被大幅度压缩。

由于儿童科学调味的教育和宣传不足,大部分家长缺乏“分龄调味”的认知,卫健委倡导的“儿童控盐标准”在家庭端普及率较低,部分家长仅仅知道“少盐”的概念,对“儿童是否必需专用调味品”存在质疑,市场也没有培育出“儿童调味品是科学喂养必需品”的共识,导致这种品类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认知边缘。

儿童调味品领域作为一个独立品类的价值定位还没有被大众广泛接受,现有消费习惯、其他的替代方案以及品类认知的模糊性,都限制了市场的发展。突破当前瓶颈关键在于构建更清晰且不可替代的产品价值体系,并有效触达目标消费者的深层需求。

02
同料不同价,儿童版=智商税?

当前儿童调味品市场普遍存在定价虚高、标准缺失的痛点,其价格体系缺乏科学透明的依据支撑,导致“儿童专属”标签与产品实际价值之间出现鸿沟。在这一快速增长的细分赛道上同类产品中儿童调味品的售价往往是普通产品的数倍,然而深入对比核心成分与工艺,差异却微乎其微,存在明显的“智商税”嫌疑。

某品牌推出的有机儿童酱油,152ml规格产品售价超30元,而该品牌同系列的普通酿造酱油560ml仅售约29元。观察配料表,两款产品核心成分均为水、有机脱脂大豆、有机小麦及食用盐,儿童款只是标注减盐25%,原料构成上并没有什么革新。

在拌饭料品类中也同样是这样,某品牌儿童拌饭香松35g装定价约39元,折算每100g售价超100元,相比之下,普通品牌同类产品50g普遍低于10元,折合每100g仅20元左右。观察其配料表两款产品主要原料都是海苔、芝麻等,儿童款虽然宣称“无添加”,但基础原料成本的差异远不足以支撑高达数倍的价格空间。

某品牌儿童番茄酱310g装售价36元,远超某品牌普通番茄酱360g装产品约12元。查询两款产品的配料表,主体均为番茄酱、糖、醋及盐,儿童款虽然采用非转基因原料,但配方都差不多。

儿童调味品与普通产品之间的价格鸿沟,难以凭借微小的成分差异来支撑,这种定价标准的模糊与缺失容易让“儿童专属”的标签沦为溢价噱头。面对大众对其“智商税”的质疑,市场亟需建立科学、透明的定价依据,而并不是依赖家长“为孩子好”的情感买单。

03
儿童专属只停留在表面

贴上“儿童”标签的调味品是否真正适合孩子也在面临广泛质疑,儿童调味品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一系列“伪专属”的问题,产品成分和成人调味品差距微弱、品牌扎堆导致同质化、适用年龄标注模糊不清等。

部分宣称“儿童专属”的产品,其其核心指标和成人“减盐”产品相差无几,某品牌儿童酱油主打“减盐配方,钠含量减少43%”的卖点。但其钠含量数值和六月鲜、海天、千禾0等品牌旗下部分成人减盐酱油接近,这也削弱了“儿童专属”的实际意义。

市场还面临严重的同质化困局,众多品牌扎堆涌入,但缺乏核心配方研发和健康附加值挖掘上的深度投入,过度依赖营销概念,导致产品雷同。以现在热销品类海苔芝麻粉为例,秋田满满、宝宝馋了、窝小芽等主流品牌的产品其配料构成高度一致主要为黑芝麻和海苔粉,其风味、功能宣称甚至是宣传素材一碗粥上面撒粉的图片、视频都高度相似,品牌创新明显不足。

同时,产品的适用年龄标注的普遍模糊也值得关注,市场上常见的“果蔬调味粉”或“拌饭料”常笼统标注为“一岁以上”或“搭配辅食”,缺乏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发育需求的精细化区分和明确指导,这显然与国家卫健委发布的“12月龄内不宜添加盐、糖及刺激性调味品”的指南对立。

各品牌客服说法也不一,有品牌称其“无调味系列”拌饭料6个月以上可食用,“芝麻海苔系列”需1岁以上;有品牌表示拌饭碎“只要宝宝会咀嚼,10个月或12个月就能吃”;也有品牌明确指出8个月以上即可食用。

当前儿童调味品市场在产品针对性、创新深度以及年龄细分指导上存在显著不足,这些短板也体现了这一细分领域研发深度和市场成熟度的欠缺,只有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开发出真正满足儿童特殊需求的专属调味解决方案。

噱头>健康?看儿童调味品背后的行业困局

04
标准空白成隐忧,亟待完善

目前,国内尚未建立针对“儿童调味品”的专门标准,企业仅能参照普通食品标准进行生产。这一标准空白带来了诸多问题,部分产品仅通过更换卡通包装、标注“儿童专用”字样便实现溢价销售,配方本身却未作实质调整,使其沦为纯粹的“营销噱头”;一些标榜“低盐”的儿童酱油、蚝油,其核心成分往往与成人产品高度相似,存在误导消费者之嫌。

现有儿童调味品在标识上也存在明显漏洞,部分产品未强制标注大豆、小麦、鱼制品等关键过敏原信息,对过敏体质儿童构成潜在风险,同时,“低盐”、“低糖”等宣称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某品牌儿童番茄沙司虽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低糖”,但其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并未清晰标示具体的钠含量数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使宣称的真实性难以验证。

由于缺乏针对儿童的特殊营养限定标准,部分产品的配方设计令人困惑,一些“儿童酱油”的钠含量甚至高于普通酱油,宣称“低糖”的番茄酱可能含有隐形添加糖。儿童代谢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长期摄入高盐、高糖调味品,无疑会增加其肾脏负担及肥胖风险,然而,现行标准没有设定钠、糖等成分的上限值,难以保障产品真正适配儿童健康。

当前儿童调味品领域执行标准的精细化与强制性存在明显不足,缺乏针对儿童生理特点的专用标准,容易导致产品成分、添加剂使用及营养宣称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带,难以充分保障儿童饮食的健康性与安全性。完善并出台更具针对性、约束力的儿童调味品专属标准体系刻不容缓,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构筑坚实的规范基石,守住儿童食品的健康底线。

05
渠道之困,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全球儿童酱油在2023年的市场规模约为8490万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3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0%,更多品牌的加入也推动了市场的整体发展。但儿童调味品市场面临显著的渠道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关数据显示,约70%的销售份额高度集中与一线、二线城市的大型电商平台以及高端连锁超市。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和县乡农村市场,产品在线下渠道的铺货率明显不足,尤其是在贴近居民日常消费的社区超市、母婴零售店中,渗透率低于20%。

直播电商正成为重要的销售阵地,调味品品牌通过入驻抖音、快手、淘宝等拥有庞大流量和成熟营销的平台得以实施精准的市场推广策略,推动份额增长。线上销售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能触及全国乃至更广范围的消费者,特别是对年轻消费人群的覆盖优势明显。

许多儿童调味品牌将线上渠道作为布局核心,某主打“有机概念”的品牌,2021年双11期间,全渠道销售达到亿元,线上表现出色,该品牌深度运营电商渠道,和聚划算、天猫等平台合作视频营销,还邀请明星推广,其目标客群主要是关注育儿的家庭,通过视频和图文进行产品的介绍销售产品。

尽管线上优势明显,部分品牌也曾尝试拓展线下,一些儿童酱油品牌,即便进入了部分大型连锁商超也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缺乏专属导购或专业培训的促销员,普通调味品区域的店员对儿童产品的特殊性认知不足,难以有效传达其研发理念和适用场景。同时,在销售环节商家基于自身盈利考量,更倾向于主推毛利高的商品。

与线上品牌路径不同,确实存在部分品牌专注于耕耘三、四线及县域的线下渠道社区超市、母婴店等,然而,它们普遍面临“知名度不高”的困境。受限于营销能力等原因,难以在更广阔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品牌建设和消费者教育。

儿童调味品渠道的深度与广度失衡,使得品牌资源向高效、可控的线上集中,而线下尤其是下沉市场成为亟待开发的潜力之地。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更适应下沉市场的渠道模式、强化针对销售人员的专业培训等方式,只有解决这些障碍,才能实现儿童调味品行业的均衡、健康发展。

06
夸大营养价值宣传“何时止”

当前儿童调味品市场涌现出大量标榜“增加营养”的产品,宣称添加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然而这些产品的成分添加量往往远低于儿童的实际需求。更有部分产品将调味品本身固有的成分包装成营养卖点,这种营销策略精准地利用了家长对儿童营养补充的焦虑,通过模糊的“添加”概念,巧妙地掩盖了实际含量低微的本质。

某品牌推出的儿童黑芝麻香菇拌饭料,在宣传中重点突出“富含铁、锌”等元素,但观察其配料表每10g拌饭粉仅含铁1.52毫克,锌2.14毫克。按照3岁儿童每日约需10mg铁的推荐量计算,如果儿童一次仅食用2g拌饭粉,只能提供约0.3mg的铁,这意味着需要连续食用近两瓶拌饭粉才能勉强达到一日所需,依靠儿童调味品进行“食补”的作用非常有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婴幼儿辅食:应少糖、不放盐、不加调味品,1-3岁幼儿膳食口味需清淡,避免过咸和辛辣,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味精、鸡精、色素、糖精等调味品,因此儿童调味品并非必要的营养来源。但在众多品牌的大肆宣传下不少消费者将儿童调味品认知并不清晰,这也给了更多品牌钻空子的机会。

儿童调味品领域部分产品过度追求营销概念,忽视儿童实际营养需求和口味培养的本质,这种做法易使大众陷入“伪营养”误区,长远看也损害了行业的公信力与健康发展。儿童调味品的未来,亟需回归贴合儿童成长特点的产品取代华而不实的宣传,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信任。

07
研发投入不足,外表包装再好也是“泡沫”

儿童调味品市场虽看似热闹实则品牌投入深度显著不足,行业仍处萌芽阶段,品牌普遍依赖代工厂完成产品生产,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快速推出新品,但是却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制约了品类向精细化、健康化进阶,长期来看会削弱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

某企业旗下某婴童食品品牌于2020年6月上线,其产品按年龄分三个阶段,覆盖6个月至14周岁,2021年企业将该品牌作为多品牌发展的重点,积极拓展婴童食品品类,增加新品推出频率,并且引入主食,调味品等新类目。笔者查询该品牌采用代工模式,自身管控研发、核心原料采购、分装及仓储,非核心环节由20多家合作工厂完成。

还有部分头部调味品企业也已经布局儿童市场,但投入力度保守,大多数是属于试探性的产品延伸,部分企业倾向于利用现有成人调味品生产线简单降低盐糖含量,便贴上“儿童”标签推向市场,并未建立专属研发团队或投人进行儿童营养需求的基础研究。

品牌投入的普遍不足严重阻碍了儿童调味品市场的发展,由于缺乏扎实科研支撑,品牌难以向家长清晰传达产品的核心价值,营销往往停留在卡通包装或“减盐、减糖”等浅层概念。这已成为制约该细分领域突破瓶颈和消费信任建立的关键短板。

儿童调味品的未来悬在信任与价值的平衡木上,当“儿童专属”的光环褪去,那些没有能真正立足健康本质、徒有概念包装的产品,终将被识破。只有以透明、负责的态度,构建起坚实的信任基石才能真正突破当前的困局。

行业思考:儿童健康食品领域增长迅速,但其细分赛道儿童调味品在发展中暴露诸多问题,需求培育滞后、产品同质化、标准缺失、渠道下沉不足、科学传播薄弱及研发投入不足。这导致市场信任度低、价值感模糊、渗透缓慢。这些是新兴品类初期难以完全避免的,行业的长远发展需各方摒弃短视,共同推动科学标准建设、加强真实研发、普及理性消费知识,并深化渠道协同,只有通过全产业链的协同升级,才能实现儿童调味品市场的健康扩容。

三只松鼠旗下“小鹿蓝蓝”推出儿童酱油 再次布局儿童调味品市场

08-05

婴儿出生后第一年需要注意的事情,受益无穷!(珍藏版)!

幼儿护理 09-09

小分子奶粉正乘势!热度竟超羊奶粉!凭什么?

奶粉 09-09

她经济③|卖奶粉也要卖美妆!创新组合,加速母婴店“美丽”转型!

母婴市场 09-09

辛巴因卫生巾问题被带走调查?辛选工作人员回应称“不属实”

洗护用品 09-09

标签:儿童调味品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