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营养焕发“第二春”
-
2025-03-26 11:49 来源于:营养品评论
文|木帛
“前两年,很多单店觉得基础营养卖不动了,跟风做调理产品,结果两头落空;今年市场却明显回暖,基础营养品又成了‘香饽饽’。”山东一位母婴代理商的感慨,道出了行业近两年的起伏与反思。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
在经历了“功效热”的短暂狂欢后,市场正回归理性——无论消费者是否需要调理,钙、铁、锌等基础营养品,始终是刚需。它们如同家庭的“米面粮油”,是母婴营养赛道的“基本盘”。
而这一轮回归,不仅意味着品类的复苏,更折射出行业对长期价值的重新审视。
1基础营养,重获青睐
2021年前后,受疫情影响,母婴店纷纷将目光投向“见效快”“开大单”的调理型营养品。各类功效益生菌、乳糖酶、接骨木莓等产品,一度成为门店利润神器。很多门店也放下基础营养,转而研究调理方法,学习各种搭配技巧。
然而,热潮之下隐患渐显:许多门店因专业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持续跟进消费者调理需求;由于过度依赖功效概念,忽视产品复购逻辑,导致客群黏性薄弱。
与此同时,基础营养品却因“见效慢”“利润低”等因素被边缘化。
“消费者买调理产品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复购就断了。”一位母婴店负责人坦言。有不少调理类型门店也发现:“顾客有问题时才来店里,平时要买个奶粉、基础营养产品时都去别的门店。”
还有更多的门店是折戟在转型路上,比如华中某连锁单独成立调理事业部,安排专人负责,带动店员转型,但最终不仅没有尝到调理营养的甜头,还把奶粉、纸尿裤等刚需品类荒废了。
而近来,基础营养重新回归消费视野,受到母婴品牌及渠道重视。
今年开年以来,取得较好增长势头的企业,多为聚焦基础营养的品牌或渠道,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液体钙、多维、DHA等产品成为热门品类。
某主打液体钙国产品牌的市场反馈显示,区域代理商平均出货量是去年同期的3至5倍,重点连锁实际动销量是去年的6倍。同时更多的营养品推出或升级了钙、铁、锌、多维等新品。
究其原因:一是消费者认知升级——年轻父母营养健康意识提升,更倾向于“长期营养管理”,而非“临时救火”;对于基础营养的考量不再是“要不要买”,而是“买什么、买多少”的问题。二是品牌与渠道的策略调整,针对消费者的细致需求,全面升级产品,通过剂型创新和场景化营销,将基础营养从“必选品”升级为“体验品”。
行业曾陷入两极分化:一类沉迷于“功效神话”,靠高客单价收割短期红利;另一类困守基础营养,陷入价格战泥潭。
事实上,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没有基本盘,何谈增量?
对此,营养品评论早就倡导过《功效营养做强,基础营养做大》,功效产品是打开消费者信任的钥匙——当宝妈因益生菌缓解了宝宝的腹泻问题,便更愿意尝试该品牌的钙铁锌产品;而基础营养则是品牌沉淀用户、构建长期价值的基石,是门店的常量、长线之所在。
2“第二春”背后的挑战
基础营养的复苏固然可喜,但行业仍需警惕“历史重演”。
第一,避免“躺平式回归”。若渠道仅将基础营养视为“兜底品类”,依赖自然流量,忽视消费者教育,很快会再度陷入同质化竞争。
第二,产品创新需“接地气”。基础营养的升级不应局限于配方微调,而需贴合消费场景。例如,针对儿童拒服片剂的痛点,液体钙、果味软糖等剂型创新产品更易被市场接纳;针对家庭场景,推出“全家营养组合装”,则能拓宽消费人群。
第三,长期主义离不开“系统战”。从品牌研发、渠道培训到消费者沟通,需构建完整链路。某进口品牌负责人对《营养品评论》透露过,其每年投入超千万元用于导购营养知识培训,“只有让店员成为半个营养师,才能让基础营养从‘可买可不买’变成‘不得不买’。”
3结语:穿越周期,靠的是“不变”的底气
基础营养焕发“第二春”,本质是行业对初心的回归——营养品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制造焦虑,而在于提供可持续的健康方案。
当品牌与渠道不再纠结“速效”与“慢热”之争,转而深耕产品力与服务力,便能真正穿越周期,赢得消费者“用脚投票”。
正如一位从业者的感慨:“钙铁锌或许不会让门店一夜暴富,但它们能让门店活得更长久。”
而这,或许才是母婴营养赛道最扎实的“春天”。
-
营养品市场容量能超婴配粉?区域头部代理商纷纷布局
03-22
-
广东区域头部代理如何看待营养品市场破局之道?
03-06
-
忽然一周 | 于东来称将停止帮扶企业;天猫国际上年度婴童营养品市场增速达45%;Babycare深化与沃尔玛的合作
09-30
-
母婴日报 | 澳优任命新董事会主席;有消息称阿里京东将互相开放;天猫国际上年度婴童营养品市场增速达45%
09-27
-
一线实战派㉙ | 营养品市场短期内难出绝对头部,细分赛道里期待领跑者?
08-09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
大类
奶粉零食辅食保健品营养品调味品
-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