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功能饮料:提神≠健康补水

在当代快节奏生活中,很多人的一天往往是从一瓶功能饮料或一杯奶茶开始的——早上赶路提个神儿,下午犯困时追加一份“快乐补给”——这些口感顺滑、包装精美、随处可得的饮品很容易被当成白水的必需品或替代品,甚至被贴上“比普通甜饮更健康”的标签。就此,中食智库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副主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王海洋教授严肃告诫说,当饮品里的糖分、脂肪、咖啡因频繁进入人体时,心血管与代谢系统将会悄然承受无形的压力,日积月累,必将有“爆表”的一天。

科学认识功能饮料:提神≠健康补水

友情提示:成分累积,殃及血管

王海洋解释,血管作为维持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其内壁的光滑度和弹性直接决定血流的顺畅度。当我们喝入大量含咖啡因或高糖饮品时,会催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管内壁需持续应对压力波动,长此以往,就会使血管弹性下降,犹如一根频繁承受高压的水管逐渐老化。

在公众眼里,功能饮料中添加的牛磺酸、维生素等成分虽看似有益,但无法抵消“高糖+高咖啡因”的叠加危害。王海洋提示,对于咖啡因敏感人群、有心血管病史家族成员及睡眠质量差、焦虑倾向者,更容易产生心慌、手抖、失眠等早期预警信号。这些信号若被忽视,可能在体检中表现为血压异常、心电图波形改变,甚至引发突发性胸闷等严重问题。

同时,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运动量不足等生活因素也会加剧饮品的危害。当“靠饮料提神”变为日常习惯,人体血管将遭遇更密集的压力刺激,加速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正确定位:功能饮料,应急备用

王海洋介绍,功能饮料的设计初衷是作为临时提神工具,不能与日常饮用水画等号。其典型配方包含咖啡因、牛磺酸、可可碱、B族维生素,部分产品含糖量极高。一罐功能饮料中的糖分往往可达数十克,若长期大量饮用,极易使糖和咖啡因的摄入超标。

王海洋提醒说,人们需要明确区分功能饮料与运动饮料的差异:功能饮料主打提神醒脑,适用于短期提高注意力的场景;运动饮料则用于高强度或长时间运动后的补水补电解质,二者适用场景和人群截然不同。将功能饮料当作日常补水选择,会让神经和心血管系统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同时通过“隐形热量”造成体重上升。

此外,个体对咖啡因的代谢能力差异显著,主观感觉“无不适”并不代表身体无负担,青少年、焦虑人群和睡眠质量差者应格外谨慎。王海洋建议,如在必要时,可选用小瓶装功能饮料,且避免与咖啡、浓茶等其他含咖啡因饮品同日叠加饮用。日常解渴优先选择白水,追求口感可选用无糖气泡水或无糖淡茶。要理性对待,务必将功能饮料从“日常饮品”回归到“应急备用”定位。

奶茶风险:糖脂叠加,代谢负重

奶茶的健康危害不仅在于高糖,更在于“糖脂叠加”的双重负担。王海洋解释,多数爆款奶茶同时含有糖、植脂末和奶油顶,再搭配珍珠、布丁等配料,致使整杯饮品的能量密度大幅攀升。大杯全糖奶茶的糖分往往超过每日建议摄入量,快速饮用或连着喝会使血糖骤升;在身体分泌激素降糖的同时,多余糖分则转化为甘油三酯,久而久之,可诱发血脂异常。

与此同时,奶茶中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不仅直接升高血脂,还会消减身体的糖耐量,酿成“越喝越饿、越饿越想喝”的恶性循环。所谓“无糖奶茶”若未减少奶油顶和植脂末,仍会造成脂肪负担和餐后血脂升高。从王海洋的临床经验看,脂肪肝患者、超重人群以及有高血脂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受奶茶“偷袭”,表现为腰围增加、餐后困倦加剧、血脂指标逐年增高。

王海洋强调,健康饮用奶茶的关键是将其准确地定位为“甜品”而非“饮品”,这就要求既减糖又限制高脂配料,建议选择小杯型、不要多加料,同时放慢饮用速度,以减轻对身体的峰值刺激。通过合理控制频率和分量,既能享受口感又能减少健康风险。

乳糜血警报:多重损害,干预可逆

王海洋介绍,当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时,血浆会从清亮转为浑浊乳白色,演变成“乳糜血”,这是代谢异常的明确警报。乳糜血会加大血液黏稠度、减缓流动,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可累及全身。

而长期处于乳糜血状态,对血管、肝脏和肾脏均有广泛损害:血管内壁易生成不稳定斑块,增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肝脏会有严重的脂肪堆积和炎症,不利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逆转;肾脏也将长期承受高代谢负荷。王海洋主任在出门诊时,经常遇到许多年轻病例,这些上班族常常长期、大量饮用奶茶或甜饮,致使甘油三酯急剧升高,带来乳糜血相关症状。

王海洋提示说,乳糜血具有可逆性。通过及时调整饮品摄入频率和分量,配合规律作息与适量运动,多数异常指标可逐步恢复正常。但若长期放任自流,健康隐患有可能未来某个时刻“爆雷”。

习惯策略:科学管理,循序渐进

王海洋表示,建立健康饮品习惯无需“一刀切”,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出门时随身携带白水或无糖气泡水,优先解决口渴需求;确需提神时,少量低频选择含咖啡因饮品,不要与咖啡、浓茶混饮。

购买饮品前查看配料表,对含有“植脂末、奶精、奶油顶”之类的产品保持警惕;建议选择少糖或无糖饮品,同时减少高脂配料,通过小杯子、少加料、慢饮用的方式,减轻身体代谢负担。

当出现困倦、心慌、睡眠不佳或体重腰围上升等情况,就要避免或杜绝含糖含咖啡因饮品;已存在血脂高或脂肪肝的人,需将奶茶和功能饮料从“高频”改为“偶尔”,用“小杯节制”替代“大杯快乐”。

王海洋提醒,特殊人群如儿童、孕产期及哺乳期女性,更需全家共同建立健康饮品共识,秉持“可选但不常选、能少就不要多”的原则。学会合并计算每日含糖和含咖啡因饮品总量,理性决定饮品选择、分量和饮用时间,掌控健康主动权“从下一杯开始”!

健康选择:水为根本,甜饮适度

王海洋认为,解渴的最佳选择始终是白水,追求口感可选用不加糖的淡茶或无糖气泡水。运动后补水则需根据强度和时长决定,也就是说,仅在大汗淋漓且持续时间长的运动后,才考虑使用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日常活动无需依赖运动饮料“进补”。

若要提神醒脑,平时应优先通过规律作息、午后小憩、少量饮黑咖啡等健康方式来实现;功能饮料仅是“应急工具”,应遵循小瓶、低频原则,且不宜和其他含咖啡因饮品同日叠用。

王海洋提醒,要树立“饮料≠补水、甜饮≠甜品”的核心认知,同时合理控制每日含糖和含咖啡因饮品总量,就能有效降低血管和代谢系统压力,让健康回归掌控之中。

王海洋主任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兼任中食智库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红外热像学会副会长、副理事,广州市血管外科医疗质量中心副主任,中国老年医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副会长。

(衣晓峰 徐义岩 刘梓琪)

乖乖狗可爱熊造型保温杯 为宝宝健康补水

10-15

严防吞咽障碍 守护幸福“食”光

吞咽障碍 10-08

宝宝睡觉易惊醒、打鼾、喜欢奶睡…怎么办?

惊醒 10-08

奶粉行业的下一个爆点是高乳清蛋白?

奶粉 10-08

乐学课堂 | 秋季干燥,宝宝便秘怎么办?

奶粉 10-08

标签:健康补水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