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错维D不如不补,反而会降低自身维生素D水平,这才是正确选择

缺了D,骨头容易疏松、免疫力可能下降,甚至情绪都容易低落。但你有没有仔细看过补充剂的标签?有的写着“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有的标着“维生素D3(胆钙化醇)”,这俩到底有啥区别?难道随便选一个就行?

最近英国萨里大学的研究团队用几十年的研究数据“复盘”发现:选不对维生素D的“型号”,可能会让你身体里“真正有用的D”悄悄变少——比如补了D2之后,血液里关键的维生素D代谢物25-羟基维生素D3(简称25(OH)D3),竟然会显著下降。这可不是小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维生素D家族里这对“双胞胎”的秘密。

选错维D不如不补,反而会降低自身维生素D水平,这才是正确选择

先搞懂:维生素D为啥是“刚需”?

在聊D2和D3的区别前,得先明白维生素D到底有多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维生素,更像身体里的“多面手激素”:

骨骼的“钙管家”:没有维生素D,吃再多钙片也吸收不了。它能帮肠道“抓住”钙,还能阻止肾脏把钙随便排出,让骨头长得结实、不疏松,小朋友缺了会得佝偻病,成年人缺了可能患上骨软化症,稍微动一动就骨头疼。

免疫的“小哨兵”:它能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帮身体分清“自己人”和“敌人”——既不让免疫系统过度活跃攻击自身(比如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不让它偷懒放任细菌病毒入侵。

细胞的“调节器”:从皮肤细胞更新到心血管健康,甚至情绪调节,都有维生素D的参与。研究发现,抑郁情绪高发,部分原因就是日照少、维生素D不足。

但人体有个“bug”:自身不能直接合成维生素D,得靠“外援”或“自产”。“自产”靠晒太阳——皮肤里的7-脱氢胆固醇遇到UVB,会先变成“前维生素D3”,再慢慢转化成活性D3;“外援”则靠食物:D3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三文鱼、沙丁鱼、蛋黄、动物肝脏),D2则是植物专属(野生蘑菇、UVB照射过的人工蘑菇,还有一些强化谷物、牛奶)。

旧认知被打破:D2和D3不是“一样好用”

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一直觉得D2和D3没啥大差别——反正最终都能转化成身体需要的活性维生素D,补哪个都能提高血液里的“25-羟基维生素D”(简称25(OH)D,这是判断缺不缺D的“金标准”)。

但近10年的研究开始“拆台”:2017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给健康女性每天补15微克维生素D,D3组的25(OH)D水平比D2组高了近30%;2021年的荟萃分析更明确,尤其是本身缺D(血液25(OH)D低于50nmol/L)的人,D3提升25(OH)D的效率比D2高得多。

更让人困惑的是,有研究者偶然发现:补了D2之后,血液里的25(OH)D3(25(OH)D里的“D3分支”)反而变少了。这是偶然现象,还是D2真的会“抑制”D3?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英国萨里大学的团队做了一次“史上最全面的复盘”——他们汇总了从1975年到2023年的所有相关研究,专门分析D2补充剂对25(OH)D3的影响。

研究怎么干?40年数据“筛”出真相

要知道,单个研究可能有偏差,比如样本太少、人群特殊,所以“系统综述+荟萃分析”是目前最靠谱的研究方法——相当于把几十项研究的结果“合并计算”,排除偶然因素,得出更可信的结论。

研究团队先在PUBMED数据库里搜了202篇论文,然后像“筛沙子”一样层层筛选:

必须是“随机对照试验”(RCT):这种研究会把人随机分成“补D2组”和“对照组”(吃安慰剂或不补D),能最大程度排除干扰(比如有人天生D水平高)。

必须测了“25(OH)D3浓度”:有的研究只测了总25(OH)D,没单独测D3分支,就没法纳入。

排除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女性被排除(她们的激素水平特殊),儿童研究只做综述、不进荟萃分析(和成人代谢差异大)。

最后,20篇论文符合“系统综述”要求,其中11篇数据足够完整,能进入“荟萃分析”。这些研究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等多个国家,总共涉及1080人,补D2的剂量从每天300IU(国际单位)到一次性补10万IU不等,疗程最短3周、最长6个月——几乎覆盖了普通人可能遇到的所有“补D场景”。

为了确保结果严谨,研究者还做了这些“细节把控”:比如把所有剂量统一换算成IU,把血清浓度统一成nmol/L(避免单位混乱);用Review Manager软件做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应对不同研究的差异);用“Jadad量表”给研究打分(满分5分,3分以上才算方法可靠)。

关键发现:补D2,25(OH)D3真的会降

经过层层分析,结果让很多人意外——D2真的会“拉低”D3的水平:

先看“整体趋势”:18/20研究都发现D2让D3下降

在20篇纳入综述的论文里,有18篇明确观察到:补了D2之后,受试者血液里的25(OH)D3浓度下降了。其中16篇更直接对比了“补D2组”和“安慰剂组”,发现补D2的人,25(OH)D3降得比不补的人更明显——比如有研究给健康男性每天补1000IUD2,6周后25(OH)D3比吃安慰剂的人低了近20nmol/L。

再看“精准数据”:平均降18nmol/L,几乎不可能是巧合

11篇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更有说服力:补D2的人,血液里的25(OH)D3浓度比对照组平均低了17.99nmol/L(约等于7.2ng/mL),95%的置信区间是-25.86到-10.12——意思是“有95%的把握,这个差值在10.12到25.86nmol/L之间”,而且P值小于0.00001(统计学上,P<0.05就代表结果可靠,P<0.00001意味着“这个结果是巧合的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

如果看“变化量”(从研究开始到结束,25(OH)D3的增减幅度),补D2的人比对照组多降了9.25nmol/L(95%置信区间-14.40到-4.10,P=0.0004)。简单说:就算对照组的25(OH)D3也在降(比如日照少),补D2的人会降得更多,多降的幅度接近10nmol/L。

结果稳不稳?去掉任何研究,结论都不变

当然,不同研究的条件不一样(比如补D2的剂量、受试者年龄),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差异(专业上叫“异质性”)。这次研究的异质性不算低(I²值分别是83%和69%),但研究者做了“敏感性分析”——把每篇研究单独去掉,再重新计算结果,发现不管去掉哪篇,核心结论都没变化:补D2依然会让25(OH)D3显著下降,效应量的变动最多不超过2.5nmol/L。这说明,结论不是某一篇“特殊研究”导致的,而是普遍规律。

选错维D不如不补,反而会降低自身维生素D水平,这才是正确选择

补充维D2对血清25(OH)D水平的影响

为什么D2会“抑制”D3?3个可能的原因

目前科学家还没完全搞懂D2和D3的“此消彼长”机制,但有三个比较靠谱的猜测:

1.“平衡机制”:身体要维持总25(OH)D稳定

身体里的总25(OH)D是“D2分支(25(OH)D2)”和“D3分支(25(OH)D3)”的总和。有研究者提出,身体会像“天平”一样维持总25(OH)D的稳定——当补D2导致25(OH)D2升高时,身体会主动加快25(OH)D3的代谢,让总浓度不超标。这就像往天平一端加砝码,另一端就会自动减重,保持平衡。

2.“酶的偏爱”:分解酶更“喜欢”D3

身体里有个叫“CYP24A1”的酶,专门负责“分解”多余的维生素D——当维生素D总量过高时,它会把25(OH)D拆成没用的代谢物,避免中毒。研究发现,CYP24A1对25(OH)D3的“分解效率”比D2高2-3倍——补了D2之后,总维生素D升高,CYP24A1被激活,优先分解D3,导致25(OH)D3下降。

3.“转化竞争”:代谢酶优先处理D2

维生素D要变成25(OH)D,需要“25-羟化酶”(主要是CYP2R1和CYP27A1)的帮助。其中CYP27A1对D3的“亲和力”更高,但当D2大量进入体内时,它会优先处理D2,导致D3的转化被“挤掉”——就像高速公路上,D2的车多了,D3的车就没法上道,只能停在原地等着被分解。

对普通人的启示:选D3还是D2?看情况

这个研究不是说D2“没用”,而是帮我们更科学地选补充剂:

优先选D3,尤其是非素食者

如果不是素食者,优先选D3补充剂——理由很简单:

效率更高:D3提升总25(OH)D的效率比D2高,尤其缺D的人;

不“伤”D3:补D3不会导致25(OH)D3下降,反而能直接提升它的水平;

更贴近生理:D3是身体自己合成的“原生款”,代谢路径更符合人体习惯。

市面上的D3补充剂大多来自动物源(比如羊毛脂、鱼肝油),价格和D2差不多,普通人群很容易买到。

素食者选D2,记得监测水平

素食者(尤其是严格素食者)可能只能选D2(植物源),这时候也不用慌:D2依然能提升总25(OH)D水平,只是要注意两点:

可能需要更高剂量:比如别人补1000IUD3,素食者可能需要补1200-1500IUD2,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定期监测:如果长期补D2,建议每年查一次血液25(OH)D3浓度,避免它降得太低(一般建议25(OH)D总浓度不低于50nmol/L,D3分支也别低于30nmol/L)。

特殊人群遵医嘱

老年人(皮肤合成D3能力下降)、慢性肾病患者(维生素D代谢障碍)、长期吃抗癫痫药(影响D吸收)的人,补D前最好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你的血液水平、健康状况,推荐合适的类型和剂量。

未来还要搞懂什么?3个待解的问题

这次研究虽然回答了“D2会不会降D3”,但还有很多谜团没解开:

长期影响未知:目前的研究最长只有6个月,长期补D2(比如5年、10年),25(OH)D3持续下降会不会影响骨骼健康、免疫力?

机制没完全明确:到底是哪个酶在“主导”D3的分解?有没有办法在补D2的同时,不让D3下降?

反向影响未测:补D3会不会导致25(OH)D2下降?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荟萃分析,这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补维生素D,别再“随便选”

补维生素D,不是“吃了就行”,而是“选对才行”。D2和D3看似相似,却藏着“此消彼长”的秘密——补D2会让血液里的25(OH)D3下降,而D3不仅效率更高,还能保护D3分支的水平。

下次再买补充剂,记得先看标签:非素食者优先选“维生素D3(胆钙化醇)”,素食者选“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并定期监测。毕竟补充剂的意义是“补够、补对”,而不是花了钱,却让身体里“有用的D”悄悄变少。

母婴日报 | 恒天然、孕婴世界发布最新财报;1-8月我国婴配粉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5.1%;雀巢计划出售维生素业务

09-27

合元氏维生素A维生素D粉:万千妈妈信赖的营养选择!

徐州贡仁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09-26

我们都低估了维生素D!它是关键激素,能降低痴呆风险、增强免疫力,科学补充指南来了!

09-26

臻爱喜宝维生素C咀嚼片:守护全家健康的甜蜜选择!

江苏力贝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9-25

最新研究揭示:维生素D与Omega-3,能否改善免疫调节紊乱?试验结果来了

09-24

标签:维生素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