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颠覆内行的必然性究竟有哪些
-
2016-10-30 09:55 来源于:少加点班
外行颠覆内行,这句话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例如,07年诺基亚CEO就认为iPhone成不了啥气候,理由是,作为移动电话太外行了。结果怎样,今天我们都看到了。
又比如,汽车产业兴起之初,马车才是主流的交通工具,汽车不过是富人的玩具,当时的马匠万万没想到一个完全不懂马的年轻人(福特)居然把他们的饭碗集体端掉了。
若是个例也就罢了,然而若我们认真观察一下,会惊觉几乎各个衰退(消亡)的行业竟是如此殊途同归。
小到垂直细分的产品,例如早期的胶卷相机、DVD、MP3、门户网站;大到整个产业链,例如,通讯产业、PC产业、实体零售业等等。
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在于,这些衰退、消亡的产品、产业不是被“更高性价比、更好的质量、更专业的水平”所取代,几乎毫无例外的都被当时看来“完全不懂行”的毛头小子彻底颠覆了。
你是否抱着听历史课的心态冷眼旁观?小心了,在这事儿上,我们所有人都正在写进历史中——无论我们时下所处的行业多么朝阳,所在的企业多么龙头,几年后,日薄西山也未必可知。
换句话说,现在即历史,未来即现在。越稳定的地方就越危险(塔勒布著作《反脆弱》中也经常提到这个观点)。
要找到应对之道,我们首先就要探究,这里面的深层原因到底为何?
(1)局限于「专业」思维
许多人以为,一个产业会衰退,肯定是它自身不思进取,止步不前。而真相恰恰相反。
对于一个沉淀了十年甚至百年的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龙头企业,为了追求卓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改善、自我优化、把行业的专业能力发挥到极致,把自身"进化"的过于适应当下环境。
例如,早期摩托罗拉手机的通信能力是最牛的,但这并没法挽回其在移动通讯行业的败局。
这些行业、企业失败的原因恰恰在于“过于专业”,这必然衍生出行业的“权威”、“标准”以及,盲目的“自信”。因为企业以前是靠着“专业”一路克敌制胜,必然坚信以后也能继续依赖这种思路成功下去。
这一切必然意味着,业内会定义哪些思路、想法专业,哪些“不专业”,从业人员也会有一个明确的阶梯晋升方向,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能晋级,否则就是“不务正业”。
我们都知道,人们偏好于确定性的东西,故此,没有多少人敢于挑战权威,或者说,没那个必要,这彻底扼杀了可能的创新苗头,以及对终端消费者(用户)真实需求的忽视。
李少加在图书馆里经常看到很多从业者备考这个证书、那个证书,其实明眼人都知道,那些知识还剩多大的比例能派上用场呢?无非是为考证而考证,而我们时间毕竟有限,于无价值的知识投入越多,于有价值的知识所获必然更少。
(2)局限于精准预测的工业时代思维
根据“专业致胜”的思维,行业内的企业,为求竞争胜利,必然只考虑招聘“专家”,不断研发,突破产品各项技术指标……但消费者真的需要么?
例如手机的摄像头像素,其实用户根本不需要那么高,追高的意义何在?又例如一些PC声称能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办公,但大众消费者,有多少人会抱着台电脑去南北极呢?这些都是典型的机械思维。
企业的整体资源是个常量,若绝大部分的资源倾斜于自认为可预见的未来,追求更新更快更专业,必然忽视了对不可预见未来的投入(社会人文及消费者喜好的改变)。
大企业遇到问题的优先决策逻辑是什么?评估这事儿有没风险。有前景、有风险?恩,留待考虑,先处理其他优先事项……
这种企业战略决策层面的行为其实还只是表象,背后的本质,是“指导思想”在作怪。
吴军博士在《硅谷之谜》提到了工业时代的机械思维对人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基于牛顿力学体系衍生的机械思维追求精准、认为世界是可预测的、可解释的。这一定程度上符合工业时代,推动了数百年世界文明的高速发展。
但在信息化时代,一切都变化太快,这种以精准预测为前提的思维已经行不通了。
这也是互联网“快速迭代”比“瀑布流开发”更符合当下的原因,前者更适应于应对“未知”,应对“不确定性”的市场,后者只适合应对“已知”,应对“确定性”。
深层来说,这是哲学思想的根本性不同所致。
(3)缺乏相应的自颠覆机制
如果说我们认为这些龙头老大、行业规则制定者们没有意识到上述问题,那未免太小看他们了,这些人可都是人中龙凤,他们意识到,却又进退维艰,实因历史包袱太重,身骑虎上。
例如,一个拥有数十年沉淀的行业规则,牵动着多少人的利益?岂能说动就动。
再者,前面也提到了,企业多年的优化过程导致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过于适应当前行业,这里面投入了多少成本岂能轻易放弃?此外机制繁冗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处于行业顶峰的企业,如日中天,若自我改革改革,威望何以树立,员工们又会怎么想?
然而一旦等到行业形势突变时再行改革,哪怕不考虑“企业基因”的问题,要适应新的机制,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适应期,这如何与新兴的企业竞争?
例如李少加曾与一些所谓的“知名”互联网企业谈合作,明明企业规模还不算大,就要层层审批、层层汇报,在他们的汇报结果还未下达之前,我就另找合作商——这年头时间那么宝贵,机会转瞬即逝,谁经得起这等等待啊。
扁平化管理在国内谈了多少年了,其实在绝大部分公司里都是空有其形并无其实。
那些将员工分为三五九等、开会分坐序、沟通讲究门当户对、处处体现阶层优越感的公司,骨子里还是将员工当做企业的资产,而不是将之视为与企业共赢的契约合作关系,怎么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呢?
执着专业、迷信权威、束缚于庞大机制中,三座大山重压之下,“内行”本身想要自我突破、再次引领市场,难于登天。
近年来一些明星互联网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变革。
例如Google,腾讯,对内他们授予团队极高的自由权限进行“内部创业”,允许失败,将失败记为公司的成本预算内;对外则大举收购新兴领域的团队,并尽量保持团队的独立性,从而避免受到母公司机制的干扰。
前面这些都是企业级考虑的问题,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下面我们回到跟大家息息相关的个人问题上的探讨: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信息化社会。
-
告消费者书:拒绝假货,维护权益,澳乐乳与您同在!
澳乐维他(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05-27
-
母婴存量时代,二三线品牌靠什么破圈
母婴店销售技巧 11-19
-
全家营养何以成为母婴行业的新风口?
母婴行业 10-10
-
代理零辅食,还会有增长的机会吗?
零辅食 09-20
-
奶酪赛道的五个新机会!
奶酪 09-06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
大类
-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