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妈妈让耳聋的儿子开口叫“妈” 教会400多位聋儿学会了说话

昨天,由省委宣传部、省残疾人联合会共同授予的“最美助残人”荣誉称号,终于找到了名副其实的主人。他们中有填补智障青少年社会教育空白的徐仙琴,有坚持33年照顾残疾家庭的教师钱如桂,有开展上千次微公益的“疯狂义工”张金华等共10位个人,以及中国狮子联会浙江会员管理委员会、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团2家集体。

他们热心助残,默默奉献,长期坚持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一首首感人的诗。

每个字大声重复成百上千遍

一个月后,耳聋的儿子开口叫“妈”

不幸的人生通常是一把双刃剑,它会让懦弱者意志消沉,甚至输掉整个人生;但有时它也会让勇敢者变得无比强大,并且从此拥有绚丽的人生。

徐仙琴,永康人,高中毕业后去了义乌,并在那里成了家。1995年,她幸福地当上了妈妈。

当儿子长到4岁时,噩耗传来,儿子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耳聋,只存有一点残余听力,需要佩戴助听器。“当时我一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哭了好多天。”朴实的徐仙琴回忆道。

后来,她辞掉了工作,专心在家带儿子。买来大量有关聋儿语训方面教材自学,并试着训练儿子发音。每次总是要发很大的声音,一个字要成百上千次重复,直讲得口干舌燥。“有时候会觉得是在对着空气自言自语,也会绝望,也想放弃,但是每次都对自己说,再试试,再试试。”

一个多月后,儿子终于发出了一声“妈”,这一声对徐仙琴来说无异于天簌之音,她当时泪流满面。

在以后的1400多个日子里,徐仙琴大脑始终紧绷着一根弦,不断摸索更好的训练方法,不知疲倦地教儿子说话。2002年9月1日,儿子终于和正常人一样走进了小学。

聋儿家长纷纷慕名找她帮忙

有400多位聋儿学会了说话

徐仙琴的坚持不仅仅体现在自己儿子身上。2003年,她偶遇了一名同样有聋儿的妈妈,对方听说了她的事情后,希望她能够帮助自己的儿子。“说实话,当时我是拒绝的。因为我一边打工一边辅导儿子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但是看到对方那么渴望,想想以前自己的无助,我还是答应了。”

徐仙琴将过去的教案一一搬出,两个月过后男孩被父母接回去过年,家人惊喜地听到男孩喊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

好消息不胫而走,令徐仙琴始料未及的是随后慕名造访者越来越多。如果来者不拒,显然家庭没有这个条件;若拒绝,徐仙琴又实在于心不忍。“我多一些付出,或许能改变这些孩子的一生命运,改变更多家庭。”

她决定办一个专门针对聋儿听力训练的班,她和丈夫拿出家中的全部积蓄,还借了钱,租了几间民房,买了教学器材,在当地教育系统和残联的支持下,2004年5月,义乌市残联聋儿语训工作室在佛堂镇稽亭村成立。

由原先只有金华地区一些人登门造访,发展到现在江西、安徽、福建等10多个省的聋儿家长们纷纷找上门来,这些年来,徐仙琴一共帮助了400多位聋儿学会了开口说话,其中有200多个聋儿已和正常孩子一样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给残疾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听障儿童早日回归有声世界,让残障儿童早日融入主流社会!”徐仙琴说这是自己一生的追求,即使付出自己的所有也无怨无悔。

李开复告诉各位家长 教育孩子并不难

教育专家,人物专访 11-05

乡村独臂教师守着4个娃 教书30年

人物专访 10-20

乡村老师患肝硬化7年 仍坚守三尺讲台

人物专访 10-13

无臂教师办好教育 坚守乡村诲人不倦

人物专访 09-20

乡村教师教导出女大学生 回乡接棒当校长

人物专访 09-20

标签:人物专访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