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1依旧静悄悄?
-
2025-10-11 10:17 来源于:母婴行业观察
10月9日,京东、抖音率先打响双11发令枪,虽比往年更早,却似乎比往年更安静。
“奶粉预售破亿”“纸尿裤分钟级售罄”等铺天盖地的刷屏战报不见了,各大电商平台实时播报的头部品牌成交曲线也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试探的低调,让本应是母婴消费旺季的双11开局,早早蒙上了一层静悄悄的迷雾。
回顾过往,每一次双11启幕后,母婴行业的“战报”与“捷报”几乎是即时刷屏的标配,而近两年,消费者对“浮夸数据”逐渐免疫,甚至会主动质疑战报的水分,战报消失和喧嚣散去一度成为2025年双11最显著的特征,这背后,实则是平台与品牌共同的“心照不宣”。
在增量见顶的当下,夸张的战报不再能快速刺激市场,反而如同一面镜子,可能映照出增长疲态的尴尬。
于平台而言,持续靠战报吸引流量的模式难以为继,今年双11,京东主打“官方直降,低至一折”,大幅简化促销玩法;抖音推出“立减折扣”与“一件直降”,优化消费体验;淘宝天猫喊出“无需凑单,官方立减”。各家不约而同地抛弃华而不实的营销噱头,回归零售本质——实实在在的产品力与价格力。
于品牌而言,战报的“性价比”也在急剧萎缩。以往靠大幅降价打造出的一时销售神话,实则是用长期价值换取短期数据,不仅会损伤品牌价值,扰乱价格体系,还可能陷入不促销就没量的恶性循环。这种双方对“战报营销、数据造势”的毅然放弃,折射出母婴行业的集体转向——从短期的流量竞逐和声量比拼,进阶为长期的价值较量与用户信任构建。
从早前的数据狂欢到如今的理性祛魅,双11静悄悄的背后,还藏着两大关键洞察:
第一,用户消费逻辑从冲动跟风转向理性务实。95后、00后新生代父母当道,整个母婴消费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理性色彩,即便是一年一度的双11大促,他们也不再被促销噱头裹挟,盲目追求量大优惠,而是更加关注“产品是否适合宝宝”“价格是否真实优惠”“服务是否有保障”。
以奶粉为例,相较于价格本身,他们会着重对比产品的新鲜度和适用性,甚至不少父母愿意放弃促销价转而选择更新鲜的批次;在洗护产品的选购上亦是如此,会根据宝宝肤质匹配成分,适合比便宜更具决策权重。
第二,行业竞争维度从低效内卷升至高阶价值。过去十数年的双11狂欢节,虽声势浩大,但使得行业常陷入“三方共输”的困局,平台赚流量不赚利润,品牌冲销量不赚口碑,消费者凑单买一堆无用产品。
如今,平台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本质改变。过去比拼GMV数字、战报成绩的低效内卷正在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在用户体验、服务保障等核心价值层面的深度较量。长远来看,这种高维竞争不仅能推动行业创新,还能让消费者真正受益。
静水流深,未来的双11,或许会越来越“安静”,而这也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开始。未来,比拼的可能不再是“谁的声音更大”,而是“谁给的体验更好,谁提供的价值更高”。
-
母婴日报 | 抖音京东双11开启;疯狂小杨哥或于近日复播;蒙牛加码银发经济;《婴幼儿专用饮用天然水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10-10
-
母婴日报 | 我国已实现263个特医食品注册;天猫小红书双11即将开启;2025年度中国消费名品征集工作启动,重点支持妇幼等类别
09-25
-
当“半小时达”成母婴消费标配,双11的囤货价格战还有得打吗?
09-16
-
营养品日报 | 东阿阿胶H1净利同增11%;江中药业H1营收21.41亿元;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万亿元
08-26
-
母婴日报 | 花王今年H1净销售额同比增长2.7%;淘宝闪购日订单量连续三天超1亿;上半年北海玩具出口同比增长211.9%
08-13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
大类
-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