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泡泡玛特到Babycare,谁把情绪价值玩成了刚需?
-
2025-04-08 11:07 来源于:中童观察
文|特约撰稿 熊文华
产品是最好的营销?
这句话对,也不对。产品是品牌构建竞争壁垒的核心要素,也是构建竞争优势的底层逻辑。但是,产品的研发是一个积极耗费资源的过程。
行业数据显示,母婴产品平均研发周期为18-24个月,研发失败率高达67%(CB Insights,2023)。这种高风险投入的本质,是品牌对“需求-供给”匹配精度的极致追求。
但产品卓越性仅是入场券,真正的竞争在于如何将技术价值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情绪价值——正如戴森吹风机以气流倍增技术支撑“沙龙级体验”承诺,再通过视觉化风洞实验完成价值传递。
产品是满足需求的工具,而营销是让需求找到产品的桥梁。——菲利普·科特勒
乔布斯的iPhone、雷军的小米生态、马斯克的Tesla,均是这一理论的现代实践:
苹果通过极简设计构建功能壁垒(A系列芯片效能领先行业2-3年),同时以“Think Different”精神图腾引发文化共鸣;
小米以性价比破局后,通过“参与感”营销将用户转化为共创者;
Tesla则通过“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的使命宣言,将电动车从工具升华为环保信仰。
这些案例表明,产品的技术护城河与营销的情感渗透力构成双向增强回路,而非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
回到营销的本质,是建立价值共识,让别人在心智上对你产生认知的一个过程和手段。识别+传播+价值,做好这三件事,你的产品才能被人认识、被人知晓、被人购买。货找人不是品牌,人找货才是品牌。
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情感驱动的。对待普通产品,消费者只愿意为功能价值买单,当面对承载理念、情感和信仰的品牌时,他们却表现出超越理智的忠诚。
面对竞争洪流和信息洪流,品牌如何突出重围?
情绪价值,这个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各个场景,也成为无数品牌追求的终极目标,把它视作营销的制胜法宝。
那么什么是情绪价值呢?
我觉得它其实是三个概念,情绪、价值,然后再是情绪价值。
最近网上很火的段子,男生植树节带女朋友去种树她不会觉得有价值,清明节去祭祖不会觉得有价值,建军节去重走长征路也不会觉得有价值。
单从这些事情来看,它们有情绪吗?当然有,爱护环境、缅怀先祖、致敬革命先辈,既让我们铭记过去,也让我们憧憬更好的未来。
那它们有价值吗?当然也有,全民植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读史以明志,铭记历史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它们之所以没有产生情绪的共鸣,本质在于仪式感(情绪)与年轻群体即时需求(价值)的时空错配。
没有价值的情绪就像泡沫,没有情绪的价值犹如鸡肋。
如今,“情绪价值”一词被过度泛化,仿佛只要贴上“仪式感”或“正能量”标签,消费者就会心甘情愿买单。但是情绪价值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情绪”与“价值”叠加,而是两者在用户真实需求中的精准共振。
1
绪触发:撬动用户注意力的第一把钥匙
人类大脑杏仁核对外界刺激的响应速度比前额叶皮层快50-80毫秒(Nature Neuroscience,2021),这决定了情绪是决策的第一驱动力。能否快速调动用户的快乐、好奇、归属感等情绪,决定了品牌能否抢占心智入口。
1.泡泡玛特:用未知的惊喜创造情感的溢价
泡泡玛特通过盲盒设计,用“追”的概念将“未知的惊喜感”转化为消费动力。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玩具,更是拆盒瞬间的期待与社交分享的满足感。
这种情绪调动甚至催生了“隐藏款”的溢价交易,用户愿意为“稀缺性”带来的情绪峰值买单。这种“未知惊喜”和“稀缺性”带来的情绪撩拨,让泡泡玛特的会员复购率高达58%。甚至还有专门的“代抢黄牛”,抢到一个限量款,转手卖出去价格就能翻一番。
2.袋鼠妈妈情绪产房:让情绪被看见的疗愈闭环
当基础功能(安全哺乳)被满足后,用户便会追求归属感(社群支持)与自我实现(社会价值认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孕产期女性常面临身材焦虑、激素敏感、职场歧视等情绪困境,但社会常将其归为“矫情”。
袋鼠妈妈通过TVC《一肚子的话》还原四大典型场景(产检、身材焦虑、职场歧视、激素敏感),以妈妈内心独白引发共鸣,将“不被理解的情绪”转化为可视化议题,唤起社会对孕产期心理健康的关注。并在线下打造多巴胺色系快闪店,设置“情绪挂号单→觉察→释放→自信”互动流程,让妈妈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情绪疗愈。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公益捐赠(如联合广州妇女儿童福利会开展心理关怀专项),形成“情绪诊断-疏导-公益支持”闭环。同步在线上抖音挑战赛,播放量超2000万,帮助品牌实现了快速破圈。
2
值锚定:从感性共鸣到理性认同的桥梁
情绪可以吸引用户,但只有转化为实际价值,才能实现长期留存。这里的“价值”既包括功能价值(如产品实用性),更包括心理价值(如身份认同、自我实现)。
1.iPhone16,让快乐动起来
许多品牌陷入“堆料竞赛”,如手机行业过度强调摄像头参数,却忽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记录生活”的便捷与美感,正如苹果在iPhone16推出的朋友圈实况照片功能。
虽然苹果“挤牙膏”式的更新一直被诟病,但“实况照片”这个功能却实实在在赚足了话题,频繁冲上微博热搜,“你永远可以相信live图的生命力”的相关话题也在小红书、抖音等广泛传播。这个看似不起眼,也没什么科技含量的新功能,却让无数人的快乐“动起来了”。
很多品牌盲目追求功能的堆砌,却忽略了使用场景和销售者的使用体验感。若功能价值无法与情绪体验融合,再多的技术升级也可能沦为“无效创新”。
2.Babycare氢气球哺乳文胸:功能解放与身体悦己的双向突破
绝大部分宝妈都会面临哺乳期胸部下垂问题,不仅要承受身体的痛楚,还要承受别人的异样眼光。
Babycare氢气球哺乳文胸用“反重力”理念重新设计,以“氢气球”隐喻“轻盈自由”对抗“母亲必须忍受不适”的社会规训,联合小红书博主发起#哺乳期也要美#话题,展示职场妈妈穿文胸搭配西装的照片,重塑“母亲身体美学”。包装设计采用莫兰迪色系,弱化传统母婴产品的“婴幼儿感”,强调“成人审美归属”。功能价值+情绪价值的双重赋能让该单品成为小红书备孕清单TOP3,复购率超普通款2倍。
3
需求共振:情绪与价值的共生方程式
情绪价值的终极形态,是情绪与价值的动态平衡。它要求品牌既懂“撩拨人心”,又能“兑现承诺”,最终让消费者感到“被懂得”与“被满足”。
1.迪士尼的“快乐产业链”
迪士尼通过IP故事(情绪)构建童话世界,再以乐园、周边、流媒体(价值)延伸体验。
游客购买的不仅是门票,更是“成为故事主角”的梦想。这种情绪与价值的闭环,使其成为全球最具品牌忠诚度的公司之一。其商业模式本质是构建“情绪-价值-需求”的增强回路:2023年财报显示,乐园业务利润率达35%,衍生品收入占总营收42%,将用户的情绪资产转化为了品牌的长期价值。
2.Babycare“爱的2平方”:从功能到归属感的升维
Babycare联合政府与企业在商场、医院、火车站等多个场景建设母婴室,配备温奶器、尿布台等设施,解决哺乳隐私痛点。并设计“谁还不是个宝宝”主题活动,将母婴室升级为“成人疗愈空间”(如提供云柔巾给焦虑妈妈擦泪),模糊母婴边界,传递“成年人也需被呵护”理念,让品牌理念和价值实现突破空间和场景的界限,将价值转化为自我认同符号。
这种功能价值+情绪共鸣+社会价值三位一体的设计,使其NPS(净推荐值)达68%,远超行业均值39%。
结语:情绪价值=情绪触发×价值锚定×需求共振
情绪经济的崛起,本质是消费从“物质满足”向“精神共鸣”的升级。品牌若想真正驾驭情绪价值,唯有实现情绪、价值和需求三者闭环,才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因为最高级的情绪价值,永远是真诚的力量。
正如推手科技一直以来的品牌价值主张: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唯有情绪与价值的共振,才能让品牌穿越周期,成为消费者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刚需”。
-
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呼吁美国政府继续执行WTO协定 保持玩具零关税
03-28
-
2024年潮流和收藏玩具零售总额为465.7亿元
03-28
-
重磅!《2025年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发展白皮书》发布
03-28
-
随手一喷,温和除菌——阁草缘儿童玩具消毒喷雾!
江西康善药业有限公司 03-22
-
CTE 中国玩具展 & 潮玩展荣膺“2024年度上海品牌展览会”称号
03-14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
大类
-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