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看变化:从“找牛奶喝”——“选牛奶喝”—— “奶瓶子”见证市民生活变迁

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奶业的发展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科技水平的进步,奶业行业的迅速发展让人们生活水平逐渐从“找牛奶喝”——“选牛奶喝”—— “奶瓶子”的发展,消费水平的升级让各大奶企开启了全链健康有机营养奶粉生产的道路。

数字看变化

1953年,花溪奶牛场建成,贵阳人喝上了本土鲜牛奶。

改革开放初期,贵阳市的鲜牛奶主要来自乌当、花溪、阳关三家国营奶牛场,一年总产量仅1000吨。

2019年,全市生产生鲜乳约4.6万吨,占领全省70%的鲜奶市场,5000余个乳业销售网点遍布全省各地,山花、好一多贵州“高原生态奶”品牌在全省打响,逐步走向全国。

牛奶,从奢侈品变成日常食品,从不好买到线上线下多方式下单送货上门,从家家必备煮奶锅到开袋即喝……贵阳市民的“奶瓶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见证。

数字看变化:从“找牛奶喝”——“选牛奶喝”—— “奶瓶子”见证市民生活变迁

市民谈感受

每天早晨6点,家住观山湖区金朱西路的市民陈开菊打开门口的牛奶箱,将当天上市的鲜奶取回家。每天早晚喝一盒牛奶已成陈开菊的生活习惯。

今年62岁的陈开菊出生在白云区,关于牛奶的记忆,她深有体会。“我们姊妹6人,家里条件不好,小时候是喝不到牛奶的。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母亲生病需要补充营养,我们要夜里12点就去排队打牛奶,一直等到天亮,去晚了或者被插队就打不到。”陈开菊说。

“那年代物资匮乏,牛奶就是奢侈品。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各种品牌的纯奶、酸奶都有,想喝什么就买什么,而且随买随喝,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陈开菊说。

家住大西门的“70后”苏彦是土生土长的贵阳人,提起喝牛奶,她印象最深的则是家里必备的奶锅和“一不小心牛奶就煮糊了”。

上世纪80年代,苏彦在环西小学上学,大西门牛奶站就在学校旁边,每天早晨排长队买一碗牛奶是她儿时的回忆。“当时奶站有一口大锅热牛奶,一碗一碗地卖。有时候火候没掌握好牛奶就煮糊了,印象很深。”苏彦说。

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上有了袋装的牛奶,但是不能开袋即喝。“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必备一口奶锅,也是经常一不小心就把牛奶煮糊了。”苏彦说,印象中大概2000年左右,市面上有了低温鲜奶卖,从此她们家的奶锅也收进了储藏柜里。

据了解,改革开放初期,贵阳市的鲜牛奶主要来自乌当、花溪、阳关三家国营奶牛场,一年总产量仅1000吨。到2000年,乌当、花溪、阳关三家国营奶牛场的鲜奶年产总量提升至25000吨。

近年来,贵阳紧紧围绕市民“奶瓶子”需求,依托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贵州好一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乳品龙头企业,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奶业产业提质增效,先后建成年存栏奶牛2000头以上标准化牧场7个,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引进优质高产奶牛8000余头,牛奶单产由每头年产4.5吨提高到8吨以上。

随着本地牛奶产量的不断增加,销售网点也不断铺开。在云岩区市北路上的一家牛奶店,今年57岁的孙建美卖牛奶已经32年了。

“1988年,一袋纯牛奶8分钱250毫升,很多人家要等到孩子快中考或者高考时才订牛奶。那时候全市只有几个卖牛奶的点,市民买牛奶通常要排队。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大家再也不用排队了。”孙建美说。

“现在到处都有网点,小区里还有专门卖牛奶的自动售卖机。我现在比较喜欢在一些购物APP上下单,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牌和口味,有优惠券而且送货到家,特别方便。”苏彦说。

内容涉及乳业!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促进消费

07-02

骆驼精神下的品质坚守·家好万好品牌生产工厂那拉本源乳业,为母婴健康护航

新疆那拉本源乳业有限公司 07-02

确认!雅泰乳业销售总监甘强将出席2024第十届全球母婴大会暨母婴行业观察十周年庆

06-24

国大乳业益生菌配方驼乳粉,全面的营养补充,贴心呵护身心健康!

新疆太子驼乳业有限公司 06-12

从“破题”到“出圈” 以“中国模式”助力“乳业强国”

06-10

标签:乳业 乳业分析师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