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孤儿:明明父母双全,为何孩子却活得像个孤儿?

在中国,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父亲,也有母亲,可活得却像个孤儿。本应喜笑颜开、天真烂漫,现实的遭遇却让他们无处倾诉、茕茕孑立。

在最渴望爱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陪伴;在最渴望交流的时候,却发现没有倾听。他们成了一群被父母无意中忽视掉的“中国式孤儿”。

1

留守式童年

在知乎上看到网友分享的这样一个故事:

三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外出工作,把他留给爷爷奶奶。到过年的时候,父母回家,看到门口有个小孩,不认识,问爷爷奶奶:“这是谁家的小孩?”

小学三年级,学校组织给留守儿童送温暖,一人一块小蛋糕,班主任说:“是留守儿童的站起来一下。”

他没站,不站班主任也知道他是留守儿童,放学后给了他一块蛋糕,他没吃,直接扔掉了。

父母有一辆摩托车,每次骑着回家,他可以根据引擎的声音,就知道是不是爸妈回来了,哪怕声音还老远。每次听到都特别激动,冲出门口,大喊:“爸爸!妈妈!”

没喊错过一次,爸妈夸他耳朵很厉害,不过是特别上心罢了。

父母总是趁他上学的时候离家,等他放学回家,发现门口晒了很多东西:衣服、被子、枕头什么的,他觉得晒这么多东西,妈妈肯定还在家。然后忐忑地去各个房间找,厨房、卧室、院子、甚至是厕所,找着找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有位留守儿童说:“最羡慕的是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最害怕听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一位留守儿童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喜欢过年,过年爸爸妈妈就能回来,我也不喜欢过年,过了年她们就走了。”

据妇联的统计,中国的留守儿童至少有6102.55万人,超过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数字高的惊人。

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5岁。几年前,母亲离家出走,父亲远走他乡打工,留了电话,却从未打通过。

自杀前,哥哥留了一份遗书:“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好,但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我甚至不敢揣测,他的内心到底经历了多深的痛苦和绝望,才萌生出“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这一可怕的念头,他们本应是无忧无虑、不识离愁的。

很多父母远远没有意识到,留守会对孩子会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那些缺爱的过往,绝望的童年,就像烙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伤痕,一辈子都无法痊愈。哪怕是微笑的脸上都隐藏着一种害怕遗弃的忧伤与恐惧。

心理学者郑立峰说:0—7岁期间,如果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亲)有一段显著的分离时间,那么孩子就有所谓的“亲子中断”创伤。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性格内向、情感脆弱、内心封闭、长大后难以跟其他人建立信任的关系,哪怕是亲密的伴侣。

爱不在身边,就是孤儿。

2

丧偶式育儿

一位年轻的爸爸,陪妻子一同送孩子上早教,被老师们夸成是模范父亲。妻子当即制止,这是爸爸的本分。老师表示,很少有爸爸来,哪怕是周末。

妻子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又不是寡妇,他为什么不来?”

整个早教中心的人脸都绿了。也难怪有人感叹:国内丧偶式育儿简直令人发指,尤其是父亲角色的缺失。

成龙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有一次妻子有事,让他去学校里接房祖名,成龙来到学校,等了很久,都没看到孩子的身影,原来孩子已经上了中学,他却跑去小学,接得到才是怪事。听众一笑了之。

这已不算是粗心,而是赤裸裸的失职。等到房祖名因吸食大麻被抓,才后悔“我不是一个好爸爸”,这个时候也未免太迟了。

一部《人民的名义》,让达康书记和他的GDP火了,很多姑娘说“嫁人就嫁李达康”,可达康书记的婚姻和育儿观却不免让人深思。

李达康初入仕途,曾在好几个县任职;他的妻子欧阳菁无怨无悔,独自带着女儿追随丈夫、任劳任怨,女儿的小学六年在三个学校完成。

除了上交工资卡外,达康书记罕有陪伴妻子和女儿,在家里,丈夫和爸爸的气息是稀薄的,女儿的大事小事全部由欧阳菁一人包揽。

可撑久了,总会累,女人又不是圣母。最后的结果是婚姻破裂,女儿与他的关系也不好。

刘墉说:“许多爸爸在孩子图画里,没有手。为什么?因为在孩子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

2015年,上海社科院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教育主要由父亲负责的比例,十年间,从30%下降到20%。

那么,爸爸去哪儿了呢?加班?应酬?玩手机?是否真的挤不出时间陪孩子,还是压根就没意识到挤出时间陪孩子是件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呢?

父亲,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孩子影响大吗?非常大,心理学家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最典型的现象是,满大街的少女都在幻想着“成熟大叔”,以及曾经火极一时的“右先生”——那个无

限包容、无限守护自己的好男人。

她们找的不是丈夫,是曾经缺失的“父爱”。

没有陪伴,再好的环境也依然是个孤儿。

3

单向式交流

不知从何时开始,家里就出现了这样一群父母:孩子无聊寻找玩伴的时候,父母在干什么?低头玩手机;孩子睡觉要讲故事的时候,父母在干什么?低头玩手机;孩子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时,父母在干什么?还是玩手机。

于是就有了那篇火遍网络的日记: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在今天,我要感谢妈妈每天的辛苦劳动,为她做点事。首先,我给妈妈讲故事,不过妈妈好像不喜欢我讲的故事,一直在看手机。这让我的心情大打折扣。我想,也许我的祝福更让妈妈喜欢。于是,我对妈妈说了祝福,可妈妈依然看着手机,我更加伤心了。我想,这个办法也不行,我来给她捶背吧。我卖力地给妈妈捶背,可妈妈还是看着手机,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我更伤心了……”

在与孩子交流这件事上,我们的父母都显得特别的不成熟,有时还自以为聪明:

一位女孩患有抑郁症,跟父母说,自己上医院检查过,是双相抑郁症、重度,医生建议住院治疗。父母骂,你没病找病,抑郁症又不是病。

以前院子里有个小孩,爬树时扭到了腰,回去向妈妈哭诉:“我腰痛!”妈妈说:“小孩子又没腰,哪来的腰痛,睡一觉就好了。”

于是就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睡了一觉,醒来时却发现起不来了,冰着了腰,雪上加霜,后果十万严重,落下终身残疾,长大后一直伛偻着背,站在别人面前就像是点头哈腰,还没说话,就矮了三分。

刘震云说:“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这条河叫聪明。”

很多时候,代沟,不是观念的问题,而是说话的问题。小时候,父母不愿意听孩子说;长大后,一样的模式被复制过去,只是掉转了过来,孩子不愿意听父母说。

先是老子无视小子,后是小子不服老子。可在前头的,还是老子。

作家于秀写道:父母不懂得倾听,孩子往往容易出现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遇事容易走极端、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拒绝接纳包括对他友善的建议、很少倾听别人等问题。

有人问孩子:“心理饱受委屈时,如何处理?”

孩子们回答:“放在心理。”

“为什么不和父母说呢?”

孩子们回答:“跟他们说也没用啊!”

谁也进不了谁的世界,谁也不愿意理解谁的苦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明明在你面前,你却视若无睹,又怎能不孤单?

不懂交流,感情上得不到认同,心灵得不到温存,哪怕父母近在眼前,孩子依然是个“孤儿”。

4

控制式养育

有一位表姐,从小成绩优异,重点大学,然后公费出国读研,还找了个外国男友,父母一听,当即不干,一哭二闹三上吊,连劝带骂把女儿从国外拽了回来。

回来后的表姐在广州找了份不错的工作,过段时间,交了个新男友,人还不错,两相情愿,男方为了结婚,还专门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在表姐上班的附近买了套房子。

父母还是不干,广州离家还是太远,于是想出一计,说父亲病的快不行了,让表姐回家照顾,其实是心血管方面的小毛病。

表姐单纯善良,立马辞职回家。然后,父母软硬兼施,各种吐苦水、灌迷汤,一辈子就为了你,养你花了这么多钱,父母也是爱你,都是为你好之类的,硬是让表姐留在了老家——一个破旧的四线小城市。

广州的婚事自然又吹了,小城市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父母让她考公务员,稳定、钱多、面子上又好看,女儿不喜欢,父母骂,你咋这么没出息。

最后进了一个当地的银行,氛围很差,不看能力,看关系、看家产,还爱背后议论,给人小鞋穿,有人嘲笑她:“你不是很牛逼吗?怎么还和我们呆一块。”简直把人气疯。

最后相亲找了个直男癌。

类似的版本在周围的同事、朋友中不断上演,各有各的心酸。中国的父母普遍缺乏一种界限敢,和孩子之间不分你我,喜欢以爱之名,闯入孩子的世界,看父母进孩子的卧室习不习惯敲门就可以看出,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共生。

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一位孩子结婚,新婚之夜,母亲半夜起来,跑到孩子的卧室,竟为了给孩子盖被子,夜里降温,怕着凉。儿媳梦中惊醒,吓出一声冷汗,最后坚决离婚。

哪怕是聪明如龙应台,有时竟也不能免俗。

一次外出玩,龙应台要上厕所,起身时,问孩子:“你要不要去?”安德烈不耐烦:“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

后来,安德烈写信给龙应台:

“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14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

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予”或“施与”,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现在都没法明白: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段话值得所有的父母和孩子思考,有句话说“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背后大有深意,不是孩子真的长不大,是父母容不得孩子长大,长大意味着翅膀硬了,可以飞了。但是,我不愿你飞。

所以,武志红说:90%的中国人都是“巨婴”。因为飞不出父母的手心。

孩子被拽在父母的手心,却发现世界已离孩子而去。

被父母控制、禁锢,甚至是绑架的孩子,是被世界遗弃的孤儿。

5

陪伴才是最好的爱

要么留守在家、缺乏陪伴,在最需要爱的时候却形单影只;要么被视若无睹、谩骂嘲笑,明明近在眼前,可父母的心扉却冰冷地向他们紧闭;等到想要展翅翱翔的时候,却发现脖子上还紧紧地束着一根无形的锁链。

明明父母双全,为何孩子却活得像个孤儿 ?

没有时间吗?

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哪怕是总统,奥巴马每晚都会和女儿共进晚餐,并耐心回答女儿的问题,为孩子出谋划策。奥巴马说,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当上了美国总统,而是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又有几个人的事情比美国总统的决策更重要,又有几个人的时间比美国总统的时间更宝贵呢?在很多父母的心中,压根没有意识到,陪伴孩子是件多么重要、多么了不起的大事情。

没有时间,就是个借口。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是的,你一定会遗憾,正是因为你忽略掉的那一个小时,让你的孩子成了事实上的“孤儿”。

#两男孩车内窒息家属要求车主担责# 育儿知识:车内为什么会窒息 车内封闭多久会窒息死亡

06-24

育儿知识大普及:益生菌有哪些作用 宝宝吃益生菌真的好吗

上海迪巧实业有限公司 06-04

育儿知识:宝宝手指出现倒刺是缺什么吗 需要补充维生素吗

12-22

“硬核”育儿知识携手“黑科技”,美赞臣联手小米引领育儿新未来

美赞臣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 11-22

冬季育儿知识要点:什么是奶癣? 宝宝奶癣要怎么缓解

11-15

标签:育儿知识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