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谁之过 家庭教育难辞其咎

前不久,北京中关村二小一名学生的母亲发文,控诉孩子在学校受到同学欺凌;而学校第一时间的“冷漠”回应,触发了一些人的不满。由于不了解事件的真实经过,我不好妄加评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校园欺凌”的认定应当慎重,校园欺凌的特征,一是冲突一般发生在校外,二是加害方有预谋。如果只是学生间单纯或无意的打闹,不应过度放大。

“中关村二小事件”尚难定论,但校园欺凌现象的广泛存在是不争事实。过去,由于资讯不够发达,再加上人们对校园暴力认识不足,觉得只是孩子间的琐事,以致很多问题没能暴露出来。从这个角度看,自媒体的蓬勃发展,让校园欺凌这一现象走进公众视线,唤起了更多关注,对此类问题的最终解决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界定和处理都有不少欠缺。比如,什么情况属于校园欺凌,如何对处于模糊地带的行为进行界定?一旦出现校园欺凌,又当怎样处罚?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条款规定都较为宽泛,判罚也较轻,很难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不仅有着相当明确的法律规定,且刑罚相对严厉。美国各州反霸凌法明确规定,学校在反欺凌上具有责任,一旦学校发现此类事件,对严重行为可采取开除处理;涉及刑事犯罪的,如果案情严重,即使未成年人,也可以按成年人判罪。今年2月17日,美国洛杉矶波莫那高等法院宣判,涉嫌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被判处监禁13年、10年和6年,刑满后立即驱逐出境。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校园欺凌事件中,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家庭环境影响。尽管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校园暴力与家庭教育具有相关性,因为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2016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的研究者发现,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40国青少年校园欺凌发展率相比,调查样本中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校园欺凌现象远高于国际青少年的比例。留守儿童面临的校园欺凌问题更加严重。我认为,这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直接相关。此外,父母作为子女的学习榜样,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研究发现,家庭关系恶劣,特别是母亲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也更易出现暴力行为。

校园欺凌现象不是我国独有,很多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它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但公众对此类问题的高度关注,已经使其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强调父母责任,强化家庭教育,完善相关法律,都是我们现在能做且必须做的。

三部门:以“家庭教育指导”等名义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活动属违规行为

09-30

“西部地区乡村家庭教育行动计划”发布 将实施“六个一”工程

05-17

依法带娃、科学教子!家庭教育宣传周的这些精彩活动不要错过

05-10

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21—2025 年)》

04-14

家庭教育指导师“交钱就能拿证”?全国政协委员呼吁规范

03-04

标签:家庭教育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