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剧《小别离》反思中国式亲子教育的无奈和迷茫

在这个玄幻剧称霸的暑假,生活剧《小别离》真的算是一股清流了。该剧讲述了在三个平凡家庭里孩子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人到中年的父母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焦头烂额,矛盾不断的琐碎故事。

故事踏踏实实,不矫情不做作,许多亲子之间的相处细节,直击人心。不论是当父母的,还是当儿女的,或多或少都能在剧中,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

比较有意思的是,笔者注意到,这部聚焦教育问题和亲子关系的剧,引发了不少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剧中设置的三个家庭,在经济能力上分别属于普通工薪、中产阶层和新贵土豪。三个家庭经济实力的差距,让他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面临着不同的境况和选择。这个设定,被认为是在“阶层差异”、“拜金”上大做文章。

然而在笔者看来,三个家庭的结构与阶层没有直接关系。阶层不过是大背景,设定不是为了凸显阶层而设定,而是为了凸显孩子教育问题的普适性:不管什么家庭都要面对这个问题。

《小别离》中三个看似阶层差异大的家庭,在教育问题和亲子关系上,要经历相似的痛楚、焦虑和压力。

三个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有钱土豪家——孩子成绩差,继母与继子不合;中产家庭——孩子的成绩问题以及高压教育造成的亲子间的矛盾;工薪家庭——夫妻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异,经济困境。

除了经济困境,这其中的大部分问题,是任何阶层的家庭都有可能经历的。

而事实上,在本剧关键内容教育观念这一点上,三个家庭在初期体现出了趋同性:家长都因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无比焦虑;都习惯于替孩子做决定,纯中国家长式的望子成龙,呵护有余,理解沟通不足。最重要的是,都把教育的目的看得无比功利。

为什么教育改革说了十几年仍然谁都不满意,追根究底,还是社会价值观单一,对于“成功”的定义很唯一,所以教育的目的很专一:教育就是学习成绩。

不管有钱没钱,在许多中国父母眼中,学习成绩似乎就是孩子通往成功的唯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途径。

这种千家万户教育观念的趋同,笔者窃以为,是因为中国教育体系和转型期社会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把教育的方式和目的带偏了。

在这个问题上,经济意义上的阶层,并没有决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所处阶层对教育方式有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父母自身的性格、经历、眼界。

比如海清所饰演的童文洁,对孩子方方面面的过度焦虑与她的阶层和原生家庭并无决定性关系(剧中并未交待她的阶层和家庭背景),她对孩子的焦虑是她特有的经历决定的:成年后失去双亲,性格独立好强,一路打拼至今,情感上无所依傍,让她产生了习惯性的危机感和走一步看十步的焦虑。

工薪家庭里的母亲佳妮也是一个例子。和丈夫金志明一样出身平平,年轻时一穷二白,受教育程度没有特别高。但金志明身上的安于现状,胸无大志,在佳妮这儿一点没有。她极其追求“上进”,考证学习为升迁,对女儿的要求极高。

送女儿出国留学的想法,虽然有过于功利和想当然之嫌,却也展现出超越阶层的高瞻远瞩和勃勃野心。佳妮个人特质里的精明和野心,个人奋斗的劲头,都完整体现到了她对孩子的教育上。

从这两个母亲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许多典型中国母亲的特质。正如海清之前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很多妈妈非常强势,自己这一生完成不了的期许和愿望,都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实现,以弥补自己的遗憾。她们不仅希望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还希望做孩子人生的主。”

父母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也是该剧主题之一,同时也是这部剧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我们家有一个很可爱的孩子,但是她突然青春期就来了,让我开始接受她的陌生。”黄磊在描述剧情时曾这样说道。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一夕之间和父母拉开距离,变得满腹心事、不耐烦、叛逆。这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初期,也是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与原生家庭关系的开始。全世界的孩子都要经历这个阶段。

然而,中国孩子们的青春期,考验的往往是父母:在这个正常的过程面前,中国父母往往惊慌失措,进退两难。

笔者思考了一下这个原因,抛出几个不成熟的想法给大家参考。

首先,大部分60、70后父母所经历的青春期,和90、00后孩子所经历的青春期是完全不同的。父母那辈物质匮乏,家里孩子多,很小的时候就要直面生存压力。他们的父辈迫于生存压力,大多无暇顾及他们的生理心理成长问题,能吃饱穿暖就好了。

这让父母和从小衣食无忧、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比起来,两代人的青春状态是完全割裂的。大部分中国父母无法回溯自己的青春,用同理心来理解孩子的青春。只会觉得:天哪!这届孩子不行啊!

而父母一辈在成长中通常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自我,习惯掌控能掌控的一切,习惯将孩子和自己紧密捆绑,无法正确认知自己与孩子的个体差异和距离。这和自我意识极强、个性锋芒毕露的孩子们注定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

然后,独生子女家庭,常常会形成以这个唯一的孩子为核心的家庭结构。家里的经济策略、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全部围绕着孩子调整和起伏。

这样的结构在孩子幼年时还能平衡,那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对等的。一旦孩子长大,从进入青春期开始,孩子渐渐走出家庭,对父母的依恋降低,父母会体会到极强的失落和危机感。

剧中,相当触动人心的一幕是,青春期的孩子首次叫板父母,怒吼摔门时,方圆和童文洁极其崩溃,坐在沙发上为女儿的青春期哭泣:“怎么到今年,突然一下子什么都变了?”

夫妻俩陷在一种即将失去过往贴心小棉袄的恐惧中无法自拔,看着对方,预感未来生命中,只剩下彼此能时时依靠,遂相拥哭泣。

说真的,笔者看到这里,也想到自己的父母:我青春期和他们争执后,他们是不是也曾这样相拥惊慌哭泣?我如今远在他乡工作,他们是否也这样互相依靠,走过日常中的坡坡坎坎,而我却全然不知?

想到这里,心中一酸,为千千万万的父母。这大概是如我这样的大多数观众,看这部剧时最真切的感受吧。

但是转念一想,房间里独自愤怒委屈的孩子,又会让我想到曾经的自己。

自我膨胀到无限大的年少时,总觉得家庭装不下自己,学校装不下自己,要去更远的世界看看。偏偏极膨胀的自我被极弱小的能力捆绑,若是和父母之间还无法沟通理解,那种痛苦其实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剧中,父母机场送别孩子,前一秒在父母怀中还那么小一点的孩子,突然就要走出父母的怀抱了。昂首阔步间,孩子的身影渐渐变大,父母的身影却越来越小。

然而父母毕竟还拥有彼此,孩子却从那一天起,要一个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去承受考验。在生活的一场场考验中,逐渐成长,放低自我,直到慢慢读懂父母的用心,明白自己的内心。

再然后,等孩子也成为了父母,或许到那时,他们才开始心疼父母,宽容自己。

这一代代的轮回,面对孩子,面对父母,都是面对曾经或将来的自己。

最后,借用纪伯伦的诗《论孩子》,与广大父母、孩子共勉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babycare新推亲子教育品牌BCKID 进军母婴新赛道

杭州贝咖实业有限公司 10-17

收起暑假的颓废 带着孩子进行一场亲子教育的旅行

08-20

如何培养孩子的优质性格 亲子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标杆

05-08

亲子教育问:你的孩子不想上学, 不爱读书, 你怎么教育?

02-26

六种简单粗暴的亲子教育方法 妈妈们快来学一下吧

01-02

标签:亲子教育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