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升级的究竟是什么 其关键是什么
-
2016-08-21 10:38 来源于:梅花网
消费升级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化的过程,他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换血,它是消费的各个方面都开始逐步地转变。正是这样的系统化变化趋势带来了全新的市场机会,过去不好卖的领域开始好卖了,而在好卖的领域内后来者们本来被头部品牌牢牢压制,现在则通过讲消费升级的故事开始站稳脚跟、逐步扩大地盘了。
1、升级的是消费结构
简言之就是你把钱投入消费的比例,和投入不同消费领域的占比,再直白一点就是你愿意为什么花钱。过去,人们更多地把钱投入日常基础消费品,吃喝是大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恩格尔系数较高”。现在,人们开始把钱花到一些新的领域,文化娱乐、健身运动、出国旅游的占比越来越大,这种结构的变化是消费升级的第一层。
2、升级的是消费品类
消费结构改变之后,更重要的是在消费支出的每个领域里,你愿意选择什么品类的商品和服务,这个品类通俗点说就是“档次”,而创业者们最核心的机会就在这里,就是想方设法帮助消费者们重建品类逻辑,就是在人们针对这一领域的传统印象中切分出“新的心智区块”。
这就好像我们过去买手机靠谱好用价格便宜就行,后来智能机(品类)出来了我们要追求3g信号和上网体验,再后来以苹果为代表的高端智能机出现了,我们开始追求不一般的逼格和社交增值,每一次新的品类被切分出来,都会历经一次品类逻辑的洗脑。
3、升级的是消费逻辑
简言之就是消费决策中的侧重点和估价的方法。
前面已经说过,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更看重功能体验之上的附加价值,品质、健康、社交货币、仪式感和参与感、个性化与定制化,这种侧重往往会达到“一白遮千丑”的效果,对商品的其它方面选择性失明。但是我们依然要强调,消费升级并不是人有了钱就变傻,消费升级并不是人有了钱就变傻,消费升级并不是人有了钱就变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事实上,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群体,其消费可能更加精明,依然是本着一个“性价比”的逻辑,只不过性和价的内涵发生了改变。
性的方面,过去更多是讲产品的质量性能、功能体验。而现在,人们更强调产品之上的附加价值。
价的方面,过去更多是强调便宜优惠。而现在,人们更注重的是限时限量特价定制带来的稀缺感和占便宜的优越感,是通过各种信息节省自己挑选商品的时间精力成本。
一、关键的控制点,COSOCO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消费升级的核心是针对目标人群的信息传递和信任建立,是像《盗梦空间》那样在潜在客户心中植入一个全新的消费逻辑,这个逻辑将潜移默化不断发酵,在他们以后的持续购买中变成一种“不假思索的神经回路”,并且帮他们在和别人聊天时创造一个逼格满满的谈资。
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靠王婆卖瓜般的宣传轰炸就能解决。一次系统性的升级,往往需要三个玩家的共同参与:消费新品牌的塑造者consume,内容传播的洗脑者content,目标人群社交渠道的运营者social。如果说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特点可以被简称为SOLOMO,那么消费升级的关键节点我把它简称为COSOCO。
1、消费新品牌塑造者CO
只有定位清楚了,内容传播和社交运营才有的放矢。那么接下来就是围绕定位的“包装”,就是如何根据目标人群的特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持续深入地去植入这个定位。你要有你的故事,你要有你独有的设计风格,你要有不一般的调性和态度,你要有人格化的象征,你要像社会传递比赚钱更宏大的意义,你要有更加娱乐和亲民的构成去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归属感和仪式感。
让我们回忆一下苹果吧,高端智能手机的逼格定位,乔帮主的现实扭曲力场,充满仪式感的发布会和抢购,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改变世界”的意义感,无处不在的逼格设计……再比如三只松鼠这样的品牌,几乎成为ip的动漫风格,人格化的品牌形象,“物超所值”成为谈资的礼包赠品,动感卖萌的设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包装也正是在论证商品本身的高溢价,我贵我有理,就因为这个贵的点你才必须买,正因为这个贵的门槛你才好说自己不是屌丝。
2、内容传播的洗脑者CO
内容传播者的第一个能力是“分群”,他们通过垂直的内容帮助商家获得精准的流量。试想,如果一个人对海淘心得根本看不下去,他们也根本就不可能是长期海淘的目标人群;一个人对二次元或者电影根本就不痴狂,他又怎么会care周边呢?一个人对于中产阶级的生活文章只感到矫情恶心,你下再多力气去销售,恐怕也是鸡同鸭讲。在做好分群的前提下,内容的第二个能力是建立与目标人群的“日常连接”,因为内容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消费品,可以不断翻新满足他们的阅读欲。这样一来,精准获客和流量粘性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把营销比作追女生,假如今天你想追的女生是文艺十足、格调优雅的,内容就像是“书店和剧院”,是她们最爱去最常去的地方。
更关键的是,内容传播的核心能力是“洗脑转化”,是通过各种办法传递销售信息、强化用户信任,把你的故事植入进去,常见的办法是:一是摆出中立的姿态,做消费知识的传授者、消费资讯情报的提供者、消费观念的倡导者或者消费产品的评测者,这是我们在知乎、什么值得买、各种评测视频中看到的;二是依然讲自己的故事,只是悄悄把商品概念植入其间,当然不要像好莱坞电影放伊利牛奶那么露骨;三是营造各种高逼格的氛围,不断进行心理暗示,直撩拨得用户心痒痒的,看久了难免就要剁手了;四是抛弃一切伪装,直接做明目张胆的广告人,用牛逼的文案图片取胜,或者像马东在《奇葩说》里那样:感谢我们的赞助商……只要友谊的小船不翻,一言不合我就要洗脑啊要洗脑!
3、社交渠道的运营者SO
社交的第一个关键点是“偶像示范”,他们是目标人群的中心,是微博上的意见领袖,是app运营的kol,是十万加自媒体的创作者,是正在直播的网红。很遗憾,不论互联网人怎么鼓吹去中心化,中国人都是崇拜中心的,中产阶级中下层或者伪中产们总是关注着中产甚至上流的精英,想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和他们一样美,和他们一样有逼格。
社交的第二个关键点是“日常分享”。用户买了你的东西,愿不愿意在他的朋友圈里晒一下呢,只有在这个晒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别人的关注和艳羡,优越感得到满足、对你的认同才会更强;反过来说,正是这个晒的过程形成了自发的传播,这就是口碑效应。
社交的第三个关键点是“群体环境”,也就是常说的社群。对单个的消费者来说,群体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人脉和资源,带来了各种活动和参与,最重要的是群体会成为一种精神归属,为他们提供各种仪式感和消费认同,这就好像置身罗胖的社群里,你会觉得买书(哪怕贵的要死)是一件爱智求真的事。群体是“传染”的温床,可以让一种商品像瘟疫一般快速传播,毕竟人都是从众的,大家的认可可以成为最好的消费动力,而大家都买你不买的局面会带来巨大的社交压力,谁想被孤立或者抛弃呢?
二、小特别的时代
不论你接受与否,一个满怀个性与情怀的“逼格经济”时代正在到来,每个人都想通过全方位的消费细节打造、让自己变得更加精致、有一点“小特别”。对于想要装逼却依然苦逼的中产们来说,“有那么一点小特别、不被看作屌丝”正在成为重要的心理推力。认识到这一点、找准定位、更会讲新消费人群爱听的故事,这样的后来者将在新一波红利中获利。
传统的广告渠道、一对一的喇叭宣讲、大型商超的突出位置、30年打造一个品牌的思想、大量的折扣和促销……这是传统主流商家的逻辑。如果你有心打造一个升级的消费品牌,一定不要沉溺在生产供应环节,沉迷在“逼格品质”和“工匠精神”的自嗨中,只有不遗余力地越过传统渠道的壁垒,与目标人群建立更精准深度的连接才是关键。曾经有一个世界首富认为他的产品是最完美的只需要一个规格、产能就是王道,后来他一败涂地,这就是亨利福特和他的T型车。更重要的是,一定不要被某次营销的一炮打响冲昏头脑,建立在好奇之上的眼球经济不能说明消费者的认同,复购才是关键。
商家要卖货,内容生产者要吃饭,社交运营者要变现,COSOCO历史性的联姻已是大势所趋,只有系统性的力量才能推动升级的完成,而不只是火一把就死,这是未来十年的消费逻辑。平台型的大机会也正在这里,至今为止这种“联姻”很多时候依然通过最原始的人力方式来完成,谈判议价权因为手握筹码的变化而不断易手,充满着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的风险。这是效率显著需要提升的领域,如何让各个环节更加无缝对接,整个过程标准高效而自动?
这是一个没有一点小特别就不敢出门的时代。
-
婴童营销人员 你要学会适应
02-17
-
营销变革浪潮已至,母婴品牌如何与年轻消费者有效对话?
母婴品牌营销 01-11
-
重服务、弱产品,健康调理型门店的经营新思路?
母婴店经营技巧 12-28
-
奶香也怕巷子深!这五个“新营销”策略你要用好!
乳业 12-06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
大类
-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