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挺进全球乳业八强 国产乳业加速争夺新兴市场

7月25日,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16年度“全球乳业20强”榜单显示,伊利的排名跃升至全球乳业八强,名次比2015年上升了两位。这一名次也成为有史以来排名最高的亚洲乳企,打破了全球乳企前八强西方“独霸”的历史格局。

早在2014年,伊利就提出进入全球乳业五强的战略目标,要成为千亿级的健康食品集团。这也意味着其距离全球乳业前五强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2015年是全球乳业压力很大的一年,伊利却逆势实现收入增长,营业总收入为603.6亿元,同期实现净利润46.54亿元。从全球乳业格局来看,这是亚洲乳业崛起的标志性事件。荷兰合作银行分析师Tim Hunt认为,在世界乳业处于近年来第三个下行周期的时候,中国乳企的业绩和排名能够上升,显示出未来的市场将由新兴市场主导。

新兴市场增长 西强东弱格局渐变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民众消费水平各异,在全球乳业版图中,一直存在“西强东弱”的格局,传统的乳业强国多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而新兴市场国家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从乳业发展水平来说都难以和发达国家比肩。

不过,随着全球经济重心逐渐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全球乳业“西强东弱”的格局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对乳制品需求的高速增长正在成为推动世界乳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荷兰合作银行每年发布的“全球乳业排名”被视为目前全球乳业的权威排行榜单。榜单显示,雀巢、拉克塔利斯、达能位列前三强。在过去两年,伊利在全球乳企排行中均居第十,前面都是美欧乳业巨头。而在此次发布的全球乳业十强中,唯有伊利一家处于高速增长中,其他世界乳企无论是排在伊利前面的雀巢、拉克塔利斯、达能、奶农、恒天然、菲仕兰,还是排在之后的萨普托、迪恩等,其2015年业绩都处于下滑之中。

宋亮说,2008年金融危机后,传统欧美国家消费趋于饱和,由于国外消费者出于健康考虑对于高蛋白乳品的需求减少,欧美国家乳品需求减少而供应增加,因此都朝着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但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消费不振,造成进口和消费低迷,这造成以雀巢、达能为代表的全球乳企业绩低迷。其中雀巢2015年乳业销售额250亿美元,2014年销售额则为278亿美元,减少28亿美元,同比下降11.2%;而排名第二的拉克塔利斯2015年销售额183亿美元,2014年为195亿美元,减少12亿美元,同比下降6.15%;达能2015年销售额167亿美元,2014年195亿元,减少28亿美元,同比下降14.36%。

这些乳业巨头面临着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带来的挑战,而不得不依靠兼并和收购的手段以促进企业成长和盈利。今年7月,达能就收购了美国WhiteWave食品公司,与雀巢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与其他世界范围内同行不同的是,以伊利为代表的中国乳企则是瞄准迅速扩大的中国消费市场,从而实现销售额的增长。报告显示,相对于其他巨头的业绩下降,伊利增长速度强劲,2015年伊利销售额按照美元计算为93亿美元,2014年为86亿美元,增长7亿美元。

据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全球品牌足迹报告显示,2015年伊利超越康师傅成为中国消费者选择最多的品牌。过去一年,88.5%的城市家庭购买伊利品牌7.8次,也就是消费者购买该品牌超过11亿人次。

国内人均乳品消费水平远未饱和,乳品整体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提到过一组数据:中国人均年消费奶量约为34公斤,是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他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均奶消费水平差不多将翻一倍。

加速争夺新兴市场

据国际奶农联盟预计,到2020年,国际原料奶价格将下降到0.445美元/公斤,相比现在价格降幅将达20%,未来几年进口乳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将会只增不减。在这样的趋势下,对于结构尚不完善的中国乳业而言转型升级必然在种种变化中前行。

宋亮表示,对于伊利以及蒙牛等国内乳业巨头来说,要推动市场快速增长的下一个方向是国际化以及产品的国外开发,与其他欧美企业共同争夺新兴市场。在这方面,中国乳企品牌竞争力不强而且资源布局欠缺尤其是全球乳企很多在海外早已布局开发,不过,国家的“一带一路”等宏观战略对于伊利的国际化有帮助。

早在几年前伊利就开始了全球化的布局,“用全球的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中国的消费者”。伊利集团总裁潘刚此前曾对外表示,中国乳业的国际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资源、标准和研发。在资源上,伊利已经在新西兰建立全球一体化的奶业生产基地,2015 年年末新西兰生产基地二期项目已完成设计规划,预计在2017 年4月完工。在标准上,与国际质量机构SGS、劳氏、天祥等合作完善了全球质量体系;在研发上,在欧洲、大洋洲,和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研发中心。

这些海外举措提升了伊利在全球的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目前在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乳业发达板块均有战略布局。在这方面,蒙牛也先后引进丹麦ArlaFoods、法国Danone、美国WhiteWave等战略合作伙伴,整合全球最佳的技术、研发和管理经验,并大胆走出去。

宋亮认为,“拓展全球产业链,在奶源方面全球布局,伊利已经处于行业有利位置,新西兰生产基地将进一步降低伊利的原奶成本。不过在研发技术上,国外企业还具备优势,伊利加快海外产品研究与打造技术体系,伊利也在补齐与世界乳企的差距,与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伊利通过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合作在巴氏奶上有十多年的技术储备,也位于行业前列。”

押宝品牌升级、渠道下沉

如今,世界乳业的前三名都已经跳脱出了单一乳品或者种类的产品桎梏,发展成为综合类食品公司。不管是达能还是雀巢,都是在单纯乳品起家后,开始尝试品牌升级和拓展,因为改变了产品线的单一、依靠原有的强大渠道,不断升级产品结构和拓展市场才能提升利润率。“伊利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四大产品线液态奶、奶粉、酸奶、冷饮保持均衡发展功不可没。”宋亮认为。

通过运用大数据、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伊利创新模式带动产品升级和产品创新研发,发布了中国“母婴生态圈”战略,用互联网思维与消费者实现连接。中信建投的研报显示,去年伊利液态奶营收471.51 亿元,同比增长11.19%。而高端产品销售额占比超过50%,常温酸奶安慕希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20亿元,预计今年增幅100%,达到70 亿元规模。此外,金典高端白奶市占率达25%以上,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增长10%,增速全年有望保持15%~20%,液态奶销售额全年增长预计可达5%~10%。

尽管在2015年国内奶粉市场处于价格体系混乱、促销大战此起彼伏、跨境电商不断冲击的情况下,但伊利奶粉业务表现依然抢眼。宋亮表示,去年伊利奶粉业务同比增长超过10%达到60多亿元的销售规模,主要是在传统渠道上继续巩固了优势地位,通过与传统奶粉销售渠道积极沟通,稳固了传统渠道对伊利奶粉的销售信心。

去年伊利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得以扩大,根据AC尼尔森零研数据显示,2015年12月,伊利液态奶产品零售额市占份额比上年同期提升2.5个百分点;在低温酸奶细分市场中,零售额市占比率比上年同期提升近2.4个百分点。

这与伊利深耕渠道不无关系。宋亮表示,伊利的产品渠道下沉到县乡镇,借助营销方式带来广泛影响力,不断抢占三四线城市以及县乡村的乳制品市场。截至2015年年末,伊利直控村级网点已达11万家,此外还积极开发电商、便利店及餐饮、药店等新兴渠道资源,并与全国大型零售商加强战略合作。

宋亮认为,从当前乳品需求消费来看,一二线城市的4亿人口乳品消费属于必需性消费,未来最具增长潜力的是有着9亿人口的三四线市场,目前他们属于偶发性消费,因此伊利的增长空间巨大,尤其是国家对乳业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产业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在这个趋势下,中国最具话语权和渗透力的就是以伊利、蒙牛为主的大型乳企。

行业整体消费复苏低于预期 乳企如何在存量市场中找到增量

06-13

原奶去库存压力倒逼,乳企博弈商超自有品牌渠道

06-09

天润乳业收购这家乳企,有了最新进展!

06-09

乳企一季度降速后市场开始回暖 未来增长依然要靠技术内卷

05-29

这些乳企,拟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05-14

标签:乳企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