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晚与六小龄童事件引发的育儿思考
-
2016-01-28 16:56 来源于:罗静 静观育儿
百事这则广告,近来在朋友圈里大有病毒式传播的架势。“美猴王”背后的故事,轻易击中了我们的泪点,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央视春晚不请六小龄童的各种讨论、不满甚至愤怒的情绪。
为何央视不请六小龄童,我们都愤怒了?
这背后肯定有文化原因。我对文化了解的浅。私心里觉得这跟中国人的家文化有关。林语堂曾经在他的《吾国吾民》一书中,有这般描述:
欧美人们好像一个闺女,它只消照顾自身,因之她只消使她自己外观整洁美丽;中国人民好则好像一位大家庭中的媳妇,她有许许多多家庭的本分须行料理。
也就是说,中国人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的。“家”是一个非常牢固且复杂的体系,这其中,有着层级分明又纷繁多样的人际关系网络。我们被其所扰,又乐在其中。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这文化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所以,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底色,这就是我们自己。
而且,根据家庭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浓度、情分依次有轻有重。这种划分延伸到最后,又有“天下同姓是一家”、“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所以,首先要照顾自家人,其次是亲戚,其次是同宗同族同乡,等等。
正是在这样深刻且体系庞大的“家族观念”背景下,但凡有违这种家族观念的,便易触众怒。好比说,美猴王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美猴王,春晚也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春晚,自己人理当照应自己人。若不这么做,问题自然就出现了。
当然,这个传统既可以保护我们,也可以束缚我们。比如,家文化同时也宣导“孝顺”,孩子不可轻易违背父母“旨意”。如若父母过度利用这种权威,就很容易会束缚孩子的个人意志,压抑掉孩子的创造力和活力,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对此,为人父母们,不得不警醒。
以上就是我从文化角度梳理出来的一个逻辑。也欢迎大家一起来拍砖讨论。作为一个发展心理学的科普工作者,我当然还想再引申聊聊自己的老本行。
我们是看《西游记》长大的一代,《西游记》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客体。
前几日,看到一个段子,说,一看到电视上又开始放《西游记》,就知道寒假要到了。而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其牢固地位从未被动摇过。
打从记事起,每年的寒暑假一到,电视上都会准时播放这部经典剧集。待我参加工作,有了孩子,发现我家的娃,仍然乐此不疲地守在电视前面,对于美猴王的传奇故事如痴如醉。
美猴王,是中国孩子的美猴王。我在幼时,甚至曾经梦见过孙悟空,并因为这个梦开心了好几天。孙悟空的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以及总能够于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解决问题的英雄行为,曾经让多少孩子着迷。从心理学角度说,这个全能的英雄人物形象,与孩子的自恋状态高度吻合,并且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注入了强大的能量。
这样全能又奇幻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中国孩子集体共用的一个非常棒的客体。在这个客体身上,我们存放过自己的感情、想法和梦。这个客体让我们崇拜,欢喜,并逐渐内化、整合到我们的人格中。所以,忠于我们的美猴王,其实也就是忠于我们的过去,忠于我们自己。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何父母陪孩子多阅读、多看经典故事那么重要。好的故事中的形象能够极大地慰藉孩子们的心灵,给孩子的内心世界输送丰富的养分。同时,若父母能够亲自用嘴巴给孩子讲、念出来这些故事,那么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构和心理健康的促进,更能起到翻倍的效果。
六小龄童背后的故事,为何如此动人?因为他的故事里,有一个特别美好的育儿道理
文章开头那个广告,高明之处在于,它把六小龄童演绎美猴王背后的故事挖掘了出来。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深刻地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家庭的传承演变史。
父辈和兄弟都曾经是优秀的练家子。这是这个家庭的美好传统。父母们从未教育过六小龄童,将来应该要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然而,父母和兄弟们却通过“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演绎自己的人生”,极大地熏陶、感染到了六小龄童。
这与心理学大师科胡特说过的那句话极度吻合: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事更重要。
关于科胡特的这句话,静观育儿曾经分享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研究者分别把“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与“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两种不同方式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做了对比。对比发现,更能够影响孩子的,是父母本身有何特点,而非父母具体采取了何种干预孩子成长的行为。
简单理解,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们对孩子做什么,采用何种教育方法,更重要,更能影响孩子。
这个结论的意义远比看上去深刻得多。
实际上,除了遗传因素,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和人格发展的,一定是父母的行为,包括他们对孩子做了什么。那么,为什么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他们对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呢?那是因为,真正决定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的,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有意去做什么事。刻薄一点儿说就是:你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
所以,喜爱社交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总能有机会参加各种聚会;经商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早早就会习惯、以及理解进货出货盈利亏损等概念;父亲和兄弟都是练家子,于是耳濡目染地,熏陶了六小龄童,并最终造就了一个经典的“美猴王”形象。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或者说,你的性格和优缺点,很可能就是你子女未来的性格和优缺点。
所以,育儿先育己,是说一万次也不嫌多的真理。
-
“娱乐+教育”融合 早幼教机构 PK 儿童娱乐市场?
04-09
-
中国高端母婴领跑品牌Blue&Pink携自主IP正式进军儿童娱乐业
08-17
-
喜讯!运动宝贝成为人社部教指委幼儿教育专委会委员!
运动宝贝(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05-13
-
探讨幼儿教育新课题,CPE中国幼教展带你对话幼教优质品牌
09-09
-
2020华南幼教展|幼儿教育的“痛点”应该如何解决?
06-30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
大类
-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