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母亲只会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灭顶之灾

妈妈对一个孩子成长的意义影响终生。妈妈的慈爱、抱持、容纳可以成为孩子一生成长的安全基地和动力源。但是,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那么幸运,可以出生于一个父母都具有高功能的家庭。特别是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尤其缺少来自父母的情感哺育。我还记得我的父母曾跟我讲过,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如果哪个妈妈对孩子太用心,就会被当作是“小资产阶级思想”来批判。可想而知,那时候出生的孩子,情感上会有多么匮乏。

当这批孩子成为父母的时候,他们的情感世界中,普遍缺少来自与父母互动过程中的温暖体验,所以内心往往是恐惧、无助、愤怒、失控的。为了缓解内心的这些焦虑性情感,他们往往会在关系中延续一种“战斗”的状态:高控制、高焦虑、高情绪唤起,成为“强势母亲”。所以,强势母亲的强势,其实来自内心安全体验、信任能力的缺失。

☜♡☞

关于强势母亲,我们至少应该分成两部分来看:

一部分是强势,一部分是母亲。

强势所代表的,更多是母亲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而母亲所代表的,是孩子的主要养育者,即:并不仅仅指孩子现实中的母亲,也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有可能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阿姨、外公外婆、老师、邻居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妈妈,因为孩子在母腹中的十月,与母亲建立起来的特殊联系,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孩子出生后,就像一枚小小的蛋黄,柔软而娇弱,母亲就像蛋清和蛋壳,为孩子提供保护和营养。而爸爸呢?就像装蛋的篮子,抱持着母亲与孩子,给他们提供更大的容器空间,让母亲与孩子在被保护之下慢慢孵化。对于妈妈来讲,这过程非常重要。中国的坐月子传统,就是很好的被抱持的过程,可以帮助妈妈适应养育孩子这样一个生命中的重大变化。当她成为母亲时,她早年作为婴儿的一些焦虑性体验也可能会被同时唤醒,需要被丈夫和亲人抱持与安抚的。这个被抱持的空间如果缺失,比如产后抑郁,比如不得不独自处理日常繁重的养育任务,而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情绪的高度焦虑,让她成为“强势母亲”。她不得不用高度控制来找回安全感,缓解内心焦虑,而这很可能就是牺牲掉了孩子被抱持的可能。

随着孩子长大,母亲的强势更多来自于人格中不够健康的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孩子需要服从于父母的要求,这就给“强势母亲”提供了更多文化和社会性的保护,而让孩子形成人格缺损。

强势母亲常以“苛刻的超我”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鲜少提供给孩子信任、尊重的体验,常常要求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否则就会变得暴怒;

或者会不断地挑剔孩子,使孩子不断体验到挫败——我是全错的,而母亲是全对的……在这样的关系模型下长大的孩子,被剥夺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会一方面认同母亲,成为一个苛刻、挑剔的人,对外在世界充满了审视,感觉所有不符合自己过往经验的东西都是错的,好像他是世界的核心与标准——以致于在人际关系中,也会成为一个苛刻的超我,一个让周围人头疼的人;

另一方面,他也可能被母亲的“统治”激怒,成为挑战权威的人。在工作、生活中,专门与领导对着干,专门去否认权威人士的话,进入所谓“愤青”的状态,甚至是“你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是你说的,我就反对”——网络中的“喷子”大多是这种状态。这一状态,也会使他面对事物时,缺少独立思考,只能在情绪的困扰下做出行动,所以,难免做事鲁莽,不招人喜欢。

强势母亲在孩子面前的统治姿态,既可能源自成长中的创伤——比如她就是被这样统治的,也可能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不安全体验所唤醒的焦虑——如果她对人生充满了失望,就可能将这些不如意投射给周围的人,包括孩子。她借助这样的方式来感觉是周围人伤害了自己,而不是自己不够有能力。这样,孩子就不得不承担起“坏”的、“无能”的部分。这一过程,就成为父母对孩子自尊的剥削,即父母从孩子内心拿走了他作为独立个体的、有活力和尊严的部分,来补偿自己的自尊不足。在这样的关系中,孩子很容易成为退缩、缺少活力和创造力的人。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也同样会发生这一过程,因为溺爱本身,其实也在传递着“我行你不行”。

☜♡☞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爱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营养,可以帮助他平衡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各种迫害性情感。所以被爱就是来建立内心最初的安全感、信任感,并让自己最终发展出爱的能力。但是,家庭中的强势父母,会造成孩子爱的体验不足。他们将内心的恐惧借助强势投射给孩子,孩子就有可能认同父母的恐惧,从而破坏他对周围的人与环境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过程,最终影响到他发展爱的能力。而爱的能力,是一个人幸福感的最重要来源。

强势父母的核心问题,同样是爱的能力缺失。他们的自我中缺少用爱来中和伤害的能力,才会无意识地逼迫孩子成为他们情绪的接收者。

而最糟糕的是,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他们的做法被当成理所当然,这使得孩子的创伤修复需要经历更多的困难体验。

如果你很不幸,遭遇了强势的父亲或是母亲,且所有的创伤也已形成,除了哀叹自己的不幸,还是有更多的重要事情可以去做:

去与一个值得爱的人好好谈一场恋爱——因为好的恋爱关系不亚于好的心理治疗;

去照顾好自己与家人的情感——因为去照顾他人时,在别人的满足中,你一样可能获得象征性满足,获得替代性修复;

去努力爱你的孩子,将创伤尽量少的向下传递——当你的孩子得到足够多的爱时,他就可能学会如何去爱他自己的孩子;

多与美好事物接触——比如去阅读充满思想与情感的书,这里面的人文情怀一样可以融化你心中寒冷的部分。

如果,所有的这些对你的帮助都有限,你还可以考虑去寻找一位心理咨询师,在爱的陪伴之下,去重建内心世界。

喜讯!运动宝贝成为人社部教指委幼儿教育专委会委员!

运动宝贝(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05-13

探讨幼儿教育新课题,CPE中国幼教展带你对话幼教优质品牌

09-09

2020华南幼教展|幼儿教育的“痛点”应该如何解决?

06-30

诚邀参加——中国幼教行业大型展会第十八届欧亚·中国郑州国际幼儿教育博览会

12-31

2019第七届深圳国际幼儿教育用品暨装备展即将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

11-01

标签:幼儿教育 儿童教育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