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丰富的上海教育是不是不会让家长产生焦虑呢?

我的孩子小学五年级了,在70末80初的同龄人里面,我是冲在前头的,所以很多探索都是身边没有太多人可以参考的。

作为一个中小学一直在小城市度过的新上海人,跟着孩子一起去经历上海的小学教育,了解这里面的门道。毫不夸张地说,虽然自觉还是有一点研究能力的,但是对上海小学教育各种门道至今仍然研究不透。

上海和北京的教育资源,从外地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起来,就是羡慕妒忌恨。本地的名牌高校复旦和上海交大在本地招生之多,令人牙根痒痒。举一个数字,2015年,复旦和交大在上海一共录取1201名考生。其中复旦542名,这一年上海的高考考生约5万名(请注意过去八九年间上海的高考人数下降了一半!),意味着每100个上海考生就有1名可以读复旦。

而相比之下,我的家乡广东省,2015年有75.4万人参加高考,只有25个录取到复旦大学的名额,比例是30000:1。

照这么看来,上海的中小学生应该是沐浴在阳光雨露里,愉快教育吧!

事实上却完全相反。上海的中小学家长是我见过最焦虑的一群家长(我没有太多接触过北京的家长),比很多小城市家长焦虑得多,原因为何?

1 、造火箭的工厂

我们往往都会用自己身上的教育经历版本来指导自己的孩子教育,特别是一些孩子还小或者没有孩子的年轻人会说,干嘛那么焦虑?我们小时候懵懵懂懂的,长大不也好好的吗?

我也非常想当然地想把我的成长模式套用到自己孩子身上。一个小城市孩子的教育往往是:进一个还可以的小学,在小学里排名中上,然后考到那个城市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通常重点中学有直接录取和赞助录取之分。成绩差一点的孩子家里往往也会掏钱赞助,让孩子在一个相对不错的学校。这样,家长也就不怎么焦虑了。然后,到了高中毕业,可能有30-40%的一本比率,60-70%的二本以上比率。大家都有个高校去读,相安无事,读完找一个工作。

可是,在上海,一切好像就不是这么回事。全方位的竞争压力加上未来焦虑,更因为很多的信息不对称被加剧放大。众多小学生家长在这个都市像茫茫孤舟,想要去选择一个可以略为依靠的木桩都非常困难。

有人把养孩子比喻为造火箭,一开始殚精竭虑,以求各个零件精密无缺,但发射时也可能因为某个技术环节或者偶然因素而失败,即使成功了,它也就消失在遥远的外太空,偶尔发回一点信号:爸爸妈妈,我要钱...

当然,这是笑谈。但是每一对生了孩子的父母,都已经把火箭胚胎造下来,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志存高远?特别是,大批的新上海人中,都是当年通过寒窗苦读换来社会流动性,从小城市来到大上海扎根立足。他们很难想象自己的孩子会在学习上不如自己(至少在感情上不容易接受),最终要去到二三线城市的二三线大学就读。(我觉得老上海人也大致如此)

所以,新上海人一开始对孩子的期望就是比小城市高的。通常碰到一些孩子没上小学的父母说,我们对孩子是放养,没什么期望。但这个“没有什么期望”其实是有底线的:有个本科读就可以吧。

而回到小城市的“没有什么期望”,那就是这个孩子如果读不来书,父母就会想为他在社会找一条出路,可能就是去做生意,或者做一些甚至是所谓“贩夫走卒”的工作,讨个生活而已。新上海人断然不能接受出身优秀的自己的孩子会走到这个地步。

可是,当你的孩子进入小学,你会发现,想“有个本科读”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如果你是“菜小普娃”(育儿网站术语,就是“菜场小学普通娃”),很可能你就没有什么出路了。为什么?因为上海的教育资源马太效应非常之严重。

先来看一个数字,前面提到的1201名录取复旦到上海交大的考生里,有50%来自6个重点中学,70%来自12个重点中学。这些重点学校里,一本率至少是80%以上,上海最有名的上海中学,一本率达到令人咋舌的99%。而普通的学校,一本率可能只有20%左右。

这20%左右的一本率,可能不如一些小城市的重点高中了。孩子肯定是有出路的,也没必要放大焦虑,只是一来,如前文所说,新上海人家长期望值增高,二来孩子一直在普通学校里,对自信心、学习习惯等的培养不利。

那么,一个普通的上海孩子,如何进入那些高产而有竞争力的教育链条呢?这意味着你要在小学入学、小升初、初中中考这三大关口PK掉相当多的竞争对手。以2015年400名左右高三学生,其中139人能进复旦交大的上海No.1 上海中学为例,它的高中生来源,主要是它嫡系的民办华育中学,其他学校大多只是零星贡献几个学生。能进上中的学生凤毛麟角。这条链条继续追索下去,能进华育中学的,又大多是是上海小学的学生。因此,上海小学的学区房长年不衰,推而及之,其他的名校也大致如此。

所以,现在上海的学区房狂热已经不只是热在像上海小学这样的名牌小学,一大批第二梯队的小学也水涨船高,因为对于家长来说,这至少是保底选择。而且从理财的角度来看,学区房也是一种保值或者投资。第一梯队的学区房,单价已经动辄10万/每平方米以上了,第二梯队6-8万/每平方米倒是不错的投资对象。

但是,天下没有那么容易吃到的馅饼。争抢的人多了,变数就大了。作为一个家长,我一开始对上海的教育信息之不对称感觉相当奇怪和不适应,以小城市的思维来看,你对一个学校的生源,学生毕业去向比率,竞争力等等,通常有一个稳定的认识。但在上海,情况非常之复杂。家长对上述信息其实很难弄清楚,学校方面也往往不愿提供太明确的信息。以至于我在育儿网站上看到有一些家长辛辛苦苦用大数据统计的方式,比较她心仪的两所小学学生的奥数成绩、升学比率等,且不说收集数据本身之难,更何况还动用了专业的统计学知识原理,实在让人佩服。

但是在网上,这样的统计并没用得到太多人的重视,为什么?因为上海的教育政策,包括隐性政策每年都在变,这些数字赶不上变化。

比如说,上文说到的学区房,现在大多都规定要提前3-5年就先把孩子户口迁入,有些学校要求一家三口户口都迁入,然后你购买的这个学区房,要在5年里没用使用过一次学区名额。即使提前3年买入,也不是特别保险,因为如果学生太多,学校会按户口迁入时间排序,迁入4年的就比3年的有竞争力。

最近,教育部又在酝酿新政策,说要引入“学区联动机制”,就是不再单一的一片学区对应一个学校,要多片学区对应多个学校,以这样来降低学区房热度。但谁也不知道这个政策具体怎么操作,是不是换汤不换药。学区房照样热着。

好了,看到这里,读者你应该已经相当累了。但是,这只是小学的第一步,到了初中,一个小学往往对应几个初中,官方的说法是通过电脑抽签排位的方式,来让一些生源不好的学校都有人读,这些学校就成了“鬼见愁”学校,有时这个小学同时对应一个好学校,一个中等学校,一个差学校,电脑排位有没有人为操纵我就不知道了。

然后,前些年上海实施了一项政策,名牌高中的初中部全部实施民办化,也就是他们不挂钩学区房了。比如上文提到的上海中学的初中部,就变成了华育中学。这样,一个小学生就得拼尽全力去争抢这些民办初中的名额。这种争抢一般是通过奥数成绩、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加上美其名曰的“学校活动日”面试去达到的。导致大批孩子几乎从上小学开始就去读奥数,参加英语比赛,还要参加这些初中办的“小五班”,也叫“坑班”,提前去获得一些预备名额。因为,在上海流行一句话,叫“初中不读民办,大学就读民办!”

在这里又要说回新上海人父母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力度,空前之高。我们小时候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基本属于放养式的,他们也不怎么懂行。现在,每个孩子背后都站着两个高智商的父母。他们会帮孩子比较、甄选、决定战略。你如果不热心子女教育,不多做调研,你对这些名目繁多,每天都在变的政策应对上就非常被动。

例如,很多人认为错过了小学学区房,可以通过初中学区房补回来,于是就在打初中学区房的主意。可是,有些政策是,如果你小学在外区读,初中想回来,即使你有当地学区的户口,仍然要参加统筹分配,就不知道分配到哪里去了。一个小学生,同时有学籍和户籍两大因素,决定他们的去向。学籍和户籍,哪个被教育部门优先考虑,恕我驽钝,我目前还研究不明白。

2 、另一条道路?

那么,很多人会说,哎呀,那么麻烦,我就不读公立了,读私立民办好了,反正我的孩子以后要出国的。

对的,你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在你前面已经有千千万万的家长这么想了。这些家长都志存高远,对中国教育体制失望,自己也有实力和雄心让孩子出去读书。所以上海的私立教育是全国最发达的,在小学阶段就有10几家不错的学校。

但是这些学校,入学竞争之激烈,不亚于名牌大学。通常是100:1的比例。对于一个去参加面试的五岁孩子,有的还懵懵懂懂,要在10人一小组的面试活动里表现自己,非常困难,除非性格上天然有外向的优势。要知道,以100:1的比率,10人一小组通常一个人都选不上。

小学过后,初中考试和面试,竞争同样激烈。而且有一些私立小学,学的还是双轨制,就是让你保持可以选择高考的可能性,学公立课程,再加一些外语课程。到了初中,这样的双轨制越来越不适用了,作为家长你得尽快想好,你的孩子要不要参加中考,如果不要,就不用受公立教育那茬苦,如果想出国读书,现在就得抓紧进入西方学习体系,以进入高中的IB或者DP这样的体系,和国外衔接。

所以,真相就是,一个小学四五年级,10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就得决定,你的孩子要选择什么道路了。另外,还要看看你的荷包,一路私立学校到出国读书的银子,三四百万是跑不掉的,处在三明治夹心层的三四十岁的父母,你的资产实力足够雄厚了吗?

读私立学校,出国读书的风尚,已经越来越成为新中产阶级的家庭标配,人自然都是向往现代、先进的教育体系。对于压力巨大,政策盲点甚多,焦虑蔓延的国内教学体制,很多人天然就倾向于国外教育。

人多了,路就不好走了。现在正是帮助申请国外读本科,以及申请到国外读高中的教育中介最好的时代,简直门庭若市,对于准备几百万送孩子出国的家庭而言,几十万的中介费,如果能帮孩子申请上美国前五十,甚至前二十的大学,绝对是值得的,因为一耽误,就是孩子一年的时间。

“洋高考”的路并不好走,不是有钱就万能。申请美国规定要考美国的SAT考试,目前该考试在大陆没有考点,要出境考试,距离最近的香港,考点在香港机场附近的博览馆,被称为”万人坑“,一万个考生在里面考,状态容易不好,于是学生们选择东京、新加坡等地去考。他们通常组团前去,也有中介帮忙组织。往往要不只考一次,因为中国孩子最流行刷分,美国学校只有较低的分数线要求,,你托福考100,我就要考110。这样,那些考100的人也没信心申请了,就想着再考一次把分数提上去。

另外,在个人陈述和个人表现这方面,更是五花八门的竞争。我孩子所读的民办学校家长会上,举了一个例子,说今年他们学校一个上了牛津大学的孩子,从初二开始,就做了一个project,研究全球城市的水资源保护问题,为此他去了5国13城考察,形成报告,他们举例的意思是,要出国的孩子,在初中就要形成自己的一个project。这种方法我没有异议,但是我当时就在想,这里面除了家长的物力财力支持,还要耗费家长多少心血参与。如果是我来帮孩子做这个水资源保护project,以做我记者的职业经历,我肯定能帮他联系上达联合国,中达各类研究专家,下达各种实地调查资源,可是如果这样做,孩子只是一个前台代表。如果不这样做,孩子的竞争力肯定会打折扣。我还没进入到这个阶段,我希望到时能和我的孩子好好做一个project,我不会越俎代庖太多,但我肯定会给予资源指导。

这就是新时代育儿教育的家长参与度要求。平心而论,每次看到家长群里各种家长的尽心尽力,包括之前说的那些大数据统计等,我和太太都有点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对孩子太不尽心。我们应该多做些什么。

春节之后,我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全面加强孩子的中国文化和社科文化教育。我觉得目前在学校里,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对这一块的培养都是有缺失的。相比于英文已经有完善的分级阅读体系,中文世界里,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必备的古文化知识,除了闻上去就有点老朽的“国学”那一套知识系统,古代乃至近现代的中文世界里,有哪些珍宝需要我们的孩子在成长阶段必须吸收的?

我还要鼓励孩子们有兴趣用中文写作,现在的作文课的好作文标准,我不懂,不懂得怎么帮孩子取得作文高分。但作为一名长期的中文写作者,我知道什么是好文章,我希望孩子能用文字表达对他日常生活乃至整个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无论孩子最后走得多远,多国际化,中文的思考和写作一定是他非常核心的技能。

所以,如果你人在上海,孩子年龄在8-12岁,周日早上有空的,可以和我联系。这个实验课程我准备一开始在我位于五原路的“故事公园”工作室免费开展(欢迎自由打赏 :),6个人的小班,除了我的孩子还有五个名额。我的邮箱是 lizixin@china30s.com

不好意思在最后做了这个小广告。但我做这个事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我看着他英文阅读写作比中文更有兴趣和信心,作为一个中文写作爱好者实在不是滋味,家庭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氛围,我要把孩子们带到我的工作室上一些实验性的课。

上面啰嗦了这么多,谈的东西,有很多家长其实耳熟能详。我也只是把我这几年陪孩子上小学的感受系统整理一下,可能对很多孩子还小的同龄人有所帮助,也就足够了。

喜讯!运动宝贝成为人社部教指委幼儿教育专委会委员!

运动宝贝(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05-13

探讨幼儿教育新课题,CPE中国幼教展带你对话幼教优质品牌

09-09

2020华南幼教展|幼儿教育的“痛点”应该如何解决?

06-30

诚邀参加——中国幼教行业大型展会第十八届欧亚·中国郑州国际幼儿教育博览会

12-31

2019第七届深圳国际幼儿教育用品暨装备展即将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

11-01

标签:幼儿教育 儿童教育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