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教会孩子如何直面死亡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也往往回避“死亡”这个话题,但广州华师附中的学生们却提前为自己“策划”了一个葬礼。近日,在华师附中“欧洲文化巡礼”选修课上,老师给学生们留下了一道作业题目:试想,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人世,在你的葬礼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会如何回忆你?同学们交来的作业让老师感到惊讶。

由《夜宴》与《哈姆雷特》引出的思考

王丹丹,作为华附“欧洲文化巡礼”选修课的其中一名教师,近日,她给学生上了一节名为“《哈姆雷特》与《夜宴》跨文化比较”的课。“我本身是从事人文英语工作的,所以其实里面是包含着人文和哲学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上,不是解决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是谈跟人生相关的问题,生死肯定是逃不开的。”丹丹老师告诉记者,她给学生讲中西跨文化的课程,《哈姆雷特》已经被讨论了多次,很难找出新的角度,于是就想到让学生进行跨文化对比来阅读。

丹丹老师为此找来了冯小刚拍的《夜宴》。“我在香港讲学的时候,曾经问过部分人,他们都看不出《夜宴》跟《哈姆雷特》之间有什么联系。”丹丹老师表示,对死亡的思考,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在《哈姆雷特》中,老国王不止一次地说,地狱有什么可怕的呀?而《夜宴》也有不少镜头隐晦地描写到死亡,比如一个血淋淋的人头等,但直面死亡的镜头却一个都没有。“中国人不希望看到死亡,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事情。但近年来,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开始陆续有了自己的宗教,原因是经历过大病,或是身边有亲朋好友去世等,意识到死亡这事避不开,必须要学会直面。”丹丹老师表示,让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思考死亡这件事并不容易,他们的阅历不足,社会经历也太少,在讲课中,她需要不时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地认识问题。

“我最后布置这道作业的初衷是既然古人有说‘未知生焉知死’,那我们同样可以这么说‘未知死焉知生”。”丹丹老师说,希望可以通过这道作业,让学生认识到其实死亡并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做好规划,学会严肃认真地过每一天。

初中生写得淋漓尽致高中生有点拘谨

葛菁是“欧洲文化巡礼”的一名负责老师,在她手上已经收集了部分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了。她告诉记者,乍看这个题目,自己也吓了一大跳,不知道这样的题目十几岁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同学从十二岁到十六岁都有)会写出怎样的文字。

“当作业交上来的时候,我可以说是震惊了,尤其是初中孩子的思考,是那么豁达那么真诚,很难相信,十二三岁的少年对于要留给世间一个怎样的自己,已经做了这么充分的思考,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大人。”葛菁称,综合对比起来,初中生写得比高中生更能放得开,初中生会把一些细节都写得很淋漓尽致,如多少人来参加葬礼,他们的神情是如何的,会怎么样追忆自己,会谈论什么内容,葬礼上的布置都有哪些物品等等,写得很真挚深刻,确实看出是经过一番思考的。高中生写自己的葬礼显得有点拘谨,甚至好像有点造作。“通过这些作业,我觉得孩子还是有自己的洞察力,不能以成人的偏见去想像孩子。小孩的想法都挺好的。”葛老师表示,此次作业会作为学生期末考的一次参考成绩。

学生习作节选

大家在我的葬礼上有踏春般的愉快,像与活着的我举行聚会般放松,大家都为我加入自然的轮回而庆祝,大家讨论着我精彩的一生,讨论完后,也许会有人感叹一句:“真希望他还活着啊。”我也便满足了。

葬礼结束后,他们会把一个刻着一个脚印与一颗心的石碑立在我的坟前,石碑上写着:“脚步与心灵,是我丈量世界的尺子。” ——— 初一1班 万骁扬

亲人们先是安静地走过我的墓碑,用双手摸索着碑上面带笑容的遗像,当他们想到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他们的泪水就会打住,一个遂愿的生命便是幸福的。

……他们对我真正的悼念,是在失意时,回忆起我曾给过的温暖。——— 高一1班 彭荟

学生说法

写这篇作文时抱着平和随意的心态

“接到这个题目,我觉得有点突然,不知从哪里落笔好。”今年刚读初一的肖扬告诉记者,自己从来没参加过葬礼,突然间要写一下自己的葬礼,刚开始是有点不知所措的。“我就问妈妈,乡下的葬礼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流程,一般什么人参加,要怎么去怀念等。”肖扬称,自己的葬礼其实写得很平和平淡,没什么特别的仪式,大概花了1个多小时去写。

肖扬说,自己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是抱着平和随意的心态去写的,但也感觉到其实日子是过得很快的,因为这么快就要考虑到自己的葬礼了,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要写作,确实想了一下自己该如何过这一生。“我想自己就是一名普通人吧,以普通人的心态去写这个葬礼,不会刻意弄得有多风光,希望自己能多做好事,死后还会被人惦记着自己的好。”

他山之石

国外如何进行“死亡”教育

美国:美国的一些小学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德国:有人说教育孩子应该尽可能地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然而,德国的家长与老师们却另辟蹊径,让孩子们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据报道,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竟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课堂上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该校老师称,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

喜讯!运动宝贝成为人社部教指委幼儿教育专委会委员!

运动宝贝(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05-13

探讨幼儿教育新课题,CPE中国幼教展带你对话幼教优质品牌

09-09

2020华南幼教展|幼儿教育的“痛点”应该如何解决?

06-30

诚邀参加——中国幼教行业大型展会第十八届欧亚·中国郑州国际幼儿教育博览会

12-31

2019第七届深圳国际幼儿教育用品暨装备展即将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

11-01

标签:幼儿教育 儿童教育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