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加坡、北美三地的不同教育经历

Arthur和妈妈辗转中国、新加坡和加拿大三地的择校故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实际上,这个故事的重点不在于Arthur似乎很幸运,可以尝试各种不同体制的学校,吸收不同教育的精华,而是在于Arthur妈妈眼界和态度。对于Arthur的成长,妈妈心里始终有一个清醒而明确的认识,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也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并且总是从孩子本身出发,去探索教育和成长的真正意义。

Arthur是个9岁的男孩。他跟着妈妈辗转不同的国家,经历了各种学校:先是上海的市重点公立小学,接着是新加坡名列前茅的英制国际私立小学,然后是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公立小学,现在就读于该加拿大公立小学的天才班,接下来正努力申请加拿大的顶级私校。

虽然这些学校的体制不同,但因为都是各自领域内的翘楚,集中了该教育体制下的最精华部分,所以横向比较时还颇有启发性。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总结都以妈妈的个人体验为基础,不一定代表该领域的学校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上海市重点公立小学——抓分不抓人

优势:基础打得牢

劣势:个性素质糟

Arthur小学上的是一所上海排名前五的市重点,想送孩子去的家长挤破头,塞纸条、托关系、搞捐款,个个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我从小就住该校附近,所以Arthur很幸运地跟着我的户口就近入学,并且他的班主任是著名的全国特级数学教师。

虽然才小学一年级上,但学校把学业抓得非常紧:每天2-3小时的家庭作业,考试周周有,竞赛月月办。

Arthur在学校的成绩挺优秀的,数学竞赛还得个名次啥的,深得老师喜爱,开家长会时不时表扬一下。

我当时被外派到英国工作,一切都通过外公外婆遥控,所以心里还美滋滋的,觉得Arthur成绩好一切就好,并没想到父母和学校在他的教育上还存在着疏忽。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因为外公外婆的溺爱,父母管教的缺失,Arthur不仅在家里打老人,而且学校里也经常捉弄欺负女同学,把女同学打得梨花带雨也并不罕见。

但就因为他成绩出色,所有的这一切都被掩盖了,老师和老人都觉得他依然是个好学生。

而霸凌这种情况,稍后我就会谈到,在新加坡和北美的学校是绝不允许发生的。

此外,Arthur时常抱怨学校教书太死板。“大字加一点”,标准答案是新学的生字“太”,儿子写“犬”就是错;中心思想只有一种,偏偏儿子有自己的见解;数学老师讲解题目,儿子却喜欢总追问为什么要这么解题、有没有其他方法。

我带Arthur离开中国,奔赴新加坡工作生活时,他的数学老师并不赞成我的做法,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我是硬生生毁了一棵数学好苗子;而他的语文老师则很赞赏我的决定,说Arthur想象力丰富、喜欢质疑、热爱独立思考,去国外才能不束缚他的天性。

这两位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她们不同的观点加上我之后的经验,我的总结是:

如果你的孩子偏爱理工科、或喜欢遵守既定规则,中国传统教育还是蛮适合的;如果你的孩子偏爱人文艺术、或经常有奇思怪想、或你非常看重素质教育,那么西方教育会是一条出路。

不过回首那段时光,我依旧非常感谢国内狠抓学业的风气,哪怕只有半年,但是给Arthur奠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学习上的吃苦耐劳在国外的小学阶段是很难培养,因为据我观察,无论是英国,新加坡还是北美,无论是公校还是私校,小学阶段总体还是崇尚快乐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所以,我建议孩子能在国内念小学的话,能上个两三年再去国外是最好的,一是能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二是能培养抗压力、耐寂寞的学习习惯。

那西方就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吗?当然培养,但他们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坚毅精神。

中国的科举选拔制度让家长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这种“吃苦”更多表现在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态度上;而欧美则普遍信奉体育是锻炼人格的重要手段,包括忍耐力、毅力、态度、团队精神和领会失败的机会。这也是体育在北美的私校录取中特别被看重的原因。

新加坡著名国际私立小学——抓人不抓分

优势:真正培养人

劣势:数学比较弱

公司把我外派到新加坡时,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公司作为新加坡的纳税大户,请帮我把孩子送进一流的国际私校去。

所以,再次很幸运地,Arthur越过了长长的waitinglist (等候名单),顺利进了Oversea Family School——新加坡名列前茅的英制私校。

Arthur在这所学校度过了一年级下和二年级上。他最大的收获是人格培养和英语精进,不过数学则完全依赖课外自学,因为课堂上教的基本是他幼儿园中班的内容。

先讲人格培养。开学不久,澳大利亚籍的老师Christina就和我恳谈了一次,提到Arthur有着中国孩子特有的小皇帝性格,惟我独尊,具体表现是:经常大声喧哗,打断别人说话,缺乏饭桌礼仪,不时欺负同学。

我问老师Arthur的成绩如何,毕竟那是每个中国老师第一句话就会告诉我的。老师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说:

“Arthur的数学和英语都是全班最好的,但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缺乏教养。教养,就是懂得为他人着想。我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位真正的绅士,这比成绩优秀要重要的多得多。”

看着我略微迷茫的眼神,老师补充说:

“成绩是一时的,做人是一世的。如果只看重成绩,成绩好就成功,成绩不好难道生活就毁灭了吗?做人却不同,无论成绩好不好,一个素质优秀的人总是能生活得更好。作为老师,我认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是培养孩子成为有爱心、负责任、懂教养、爱学习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学习机器。”

Christina说到做到。在纠正Arthur的不良习惯期间,她每天和我通信,告知Arthur在学校的表现,有点滴进步老师就大声赞美,并要求我也汇报他在家里的表现,同时配合奖惩制度,慢慢将Arthur新的好习惯固化下来。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中国教育关心的是分数,西方教育关心的是人。

中国教育骨子里依然是“科举选拔”,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是应试教育,只要结果,不问过程,采用“以老师为中心”的单向权威教学法,成绩是唯一的目标。

而西方教育则有很浓重的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启发教学法,而且无论是普通公校还是精英私校,都很强调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培养。

就像BBC热播纪录片中的那所英国中学的墙上刻着曼德拉的一句话:

“Don’t judge me by my successes, judge me by how many times I felldown and got back up again. ”

《平衡记分卡》的作者Kaplan和 Norton曾有一句名言:“What gets measured gets done”(你衡量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我认可“人格”比“分数”更重要,从此我决定Arthur将一直在中国的公校体制外学习。

接着谈谈英语教学。

Arthur一开始进的是ESL班,一种为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学生提供的英语辅导班。第一天他是哭着上学的,因为完全听不懂老师和同学在说什么。尽管我在他幼儿园时,报名参加了2万元的迪斯尼英语。在中国上小学时,他英语是100分。然而这一切都没什么用。

后来我才意识到他在中国所学的那一套离真正的语言学习相去甚远。那是一种非常僵化的、远离生活的语言学习方式。如果我说”This is elephant.” Arthur会坚持我是错误的,因为书上说 “That is elephant.“

就像老外问候我们“How are you?”,中国人都会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 ”

好几个老外同事都困惑不解地问过我,难道中国人就没有心情坏或者头疼脑热说“bad”的时候吗。

真正的语言学习是活泼泼的边用边学、实践出真知。Arthur他们每天在Oversea Family School所做的事情就是听说读写。

在学校,老师上午拿着大绘本讲故事,教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基本不讲语法;下午学生们自己连画带写讲故事,不会英语的部分就写母语,连本国语言也不会的就画画。

然后老师会在最关键的几个地方写上正确的英语单词,循序渐进地领他们进入英语的世界。

回家后,老师要求大量的英语阅读,最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阅读、演讲和写作,这是西方教育学习英语的三大“法宝”,尤其阅读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在中国时,因为学业繁重,Arthur每天做完作业弹完钢琴,差不多就该洗洗睡了。虽然我给他买了很多课外阅读书籍,但他始终不爱阅读。

后来孩子来了新加坡,有了大量的空余时间,每天如饥似渴地读书,我才明白:不是他不喜欢,而是在中国时,他的学习节奏太忙太满,根本没有自由时间来让他捧书阅读、拓展视野。

此外,新加坡作为中英双语的国家,公共图书馆内容非常丰富,各类优秀的中英文儿童少儿读物都能找到,特别适合想“中英双修” 的家庭。

我们所有ESL班级的家长也被召集起来上了一堂教育课,中心内容是:

当孩子们在磕磕碰碰学习英语时,不要去纠正他们的拼写,不要去纠正他们的语法。错就错了,那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最重要,他们愿意用英语表达最重要,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鼓励支持拍掌,要像呵护小苗尖尖一样呵护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没有比自以为是纠正对方的错误更能浇灭人们学习语言的热情了。 这点也被我好几个英美同事所证实。他们都来中国工作生活过:

“每当你们说英语时,无论你们说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会大声表示惊叹,赞美你们的英语好得不得了。而每当我们说汉语时,你们中国人总是热心地打断我们,纠正发音,纠正语法,最后搞得我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全无。”

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后来,当Arthur进入英语为母语的正常班后,新老师告诉我,此时可以开始要求语法和用词的精准了。因为孩子对英语的热爱和自信都已形成,需要高标准、严要求来锤炼语言的美感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私立名校如Oversea Family,一二年级的学业压力还是非常小:

学校3:30就下课,低幼年级基本没有回家作业,也没有考试,一年才测试两次,而且还是不计成绩的摸底考察,各种学术竞赛更是完全不在老师的考虑范围内。

所以家长不能完全依赖学校,需要在课外用科学丰富的内容充实孩子的学习。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补课,而是超前学习。如果只是完成学校的要求,孩子在学业上会有松散的习惯,很危险。

我当时工作非常忙,白天负责新加坡的事宜,晚上需要和英国总部时时沟通,所以我对Arthur的要求是一切自学。

我买了一本适合孩子的英语字典,让他每天自学7个新单词,然后去vocabulary网站自测;再每天去Reading A-Z网站阅读2-3篇英语文章,同时自测阅读理解水平。

三个月后,在学校教育和家庭辅导的双管齐下,英语基本零基础的Arthur已经能写一篇10页纸的英语小说,画上插图,装订成书,并顺利跳级到以英语为母语的正常班级。

至于数学,我问新加坡同事要来新加坡重点公立小学的卷子,题目全英文,让他每周末做一套,然后我给他批改并解说。

(插说一句:新加坡的重点公立小学的资源非常好,教学难度远大于国际私校,但也是属于当地人挤破头也很难进的地方。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新加坡上国际私校,又有新加坡同事的孩子在重点公立学校就读,一定要互通有无,不要浪费这样好的资源。)

加拿大No1的公立小学——优质的大众教育

优势:通识教育强

劣势:学术相对弱

Arthur二年级下的时候,我决定移民加拿大,带着儿子开始在多伦多扎根生活。

为了能进当地最好的小学,我特意在一所加拿大安省连续几十年排名第一的公校附近买了房子。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Arthur顺利地进入了William Berczy public school。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所学校是比较失望的。学业上,它远没有上海市重点公校抓得紧,尤其数学还在教20以内的加减法,简直让我晕倒。

在孩子的性格培养上,它也不如新加坡的国际私校盯得那么紧,老师一学期见两次面,开学和放假前各一次,每次和家长一对一谈话15分钟。

再加上加拿大动不动就教师罢工,凡是公校都受波及,William Berczy也不能例外,造成公校教师有一定的流动率,多少影响了教学质量。

后来我才意识到,是我拿着精英教育的要求去苛求一所北美的公校,哪怕它一直排名第一,它也不是专门为准备去美国念顶尖大学的人所准备的。

另外William Berczy的天才班很出色,它真正为优秀的平民百姓问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一扇门。

这里需要先介绍一下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和美国类似):

北美的教育分为公校和私校两大系统,公校之中又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中又细分为能力超出进度的“超常智商班”(俗称“天才班”,美国称为“资优班”)和能力跟不上进度的“特殊辅导班”。

公校提供的是普通的大众教育,通常好社区的公校质量会好一些,因为就近入学的生源比较好。假如你身为一个普通人,拥有普通的智力,付出普通的努力,在北美就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生活质量,得到社会尊重。

假如你想成为社会精英,有两条路:

一是本人非常出类拔萃,属于金子在哪里都能闪光,可以进公校的gifted class(天才班),一般从四年级开始,进行特别深造;

另一条就是花钱购买优质的私校教育,尤其是在中学时期,但顶尖私校并不是有钱就能进,淘汰率非常高。

现在回头来说说Arthur在公校的学习。

公校主要负责通识教育,包括数学英语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尊重友爱等方面的人格培养,还有防火防盗防毒品等安全常识。

一般采取的基本都是情景教育,注重学生的探索和演讲能力。

比如中国老师教蝴蝶,2个小时就讲完了。但Arthur学校花了差不多一周时间:

先是分成A、B、C三组;A组去图书馆查阅蝴蝶资料,B组去植物园实地考察、和园丁探讨蝴蝶,C组则负责上网搜集蝴蝶的信息。然后三组分别汇报。

接着,重新分组,每组都有A、B、C的学生,彼此信息交流补充后再做新的PPT演示,最后分别做最终陈述。

教加拿大原住民生活时也是这样:Arthur需要自己上网查资料写文章,畅想如果他生活在200年前的加拿大将会怎样;还要手工搭建原著民的房屋模型、找树枝和石头做基本的生活工具;甚至还需要找同学来一起编排演出关于原住民的戏剧。

一般而言,北美学校倾向于这类基于问题(problem-based)的长作业,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独立思考、实践决策、公开表述等要求较高;而中国学校则喜欢基于掌握知识点(knowledge-based)的短作业,更多是条件反射的强度训练。

这两者各有优势,所以我采用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既然学校主要布置的都是长作业,Arthur的家庭作业基本都是短作业:

小学数学的基本运算练习(淘宝上买的)、英语新单词的自学和巩固练习(推荐Wordly Wise 3000,这是一套融专业、科学和趣味于一体的英语单词教材)。

当然,还是老规矩,Arthur自己做,自己对答案、自己批改纠正。我对他说的始终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真正优秀的人都有着强大的自学本领。父母给你提供平台和便利,但不要依赖在我们身上。”

此外,如果你的孩子目标是努力去美国上顶尖大学的话,这一切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课外补习方面,我摸索了一年多,走了不少弯路,主要是我既不认同日本人Kumon的题海刷题战术(北美最火的课外连锁补习班),也不认同加拿大本地的轻松教育法。

中国人开的课后补习班,教一般的孩子是相当不错的,Arthur也在那里度过了不少有意义的时光,比如补习中文、提高英语、练习绘画等。但如果你希望孩子的数学能在北美奥数竞赛中获奖,或者写出的英语作文出类拔萃、在无数私校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一般课后补习班的老师是很难胜任如此高的要求的。

幸运的是,有不少中国牛人(包括常带领学生奥数比赛的中国特级数学教师)也移民来到了加拿大。

不久前,我终于找到一个专业优秀的老师能一对一系统地教Arthur奥数。老师说Arthur虽然只有4年级,但运算能力已经达到7年级的水平,对很多逻辑智力题的反应也特别快,自己又非常热爱数学,是棵好苗子,值得好好培养。

加拿大公立小学的天才班——超前教育
优势:因材施教;免费

三年级下时,经过政府安排的2天的测试,包括两轮笔试和一轮心理学家的面试,Arthur有幸被选入超常智商少儿班(gifted class, 智商在Top 1.75%,或130以上,华人常称为天才班)。

作为一个工作狂母亲,我是等儿子拿了通知要我签名,才后知后觉知道儿子入选。然后就收到加拿大教育局的通知,要求我参加特别的家长辅导课。

Gifted class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家长,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有着诸多共性,在一般班级可能会被当作“怪小孩”,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会欣喜地找到同类,比如:

他们都如饥似渴地喜欢阅读,并且喜欢阅读超出他们年龄水平的书籍(hunger for reading);

往往拥有超强的记忆能力;

擅长自习,而且学习速度很快(faster learner);

更喜欢独立作业(independent study);

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会进行极其深入的研究 (deep thinking) ;

常常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要求自己做得尽善尽美;

内心往往很敏感,自尊心特别强。

这大概是我有生以来最震撼的一堂儿童教育课了,7条Arthur全中,回想以前因为不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还和他为此爆发各种冲突。

比如他早也读晚也读、车里读吃饭读,三年级眼睛已经轻度近视了。为了他的眼睛,在阅读时间上不知较量多少回,好几次他哭着喊“妈妈,你不让我读书!”

结果一看他的gifted class班级,好家伙,三分之二都戴眼镜了。

还有Arthur特别敏感,有时和小伙伴相处时容易生闷气。

以前我总很不爽,一个男孩子,都快和林黛玉一样多思善感了。老师说那是因为这些孩子想得更多,自我期许又更高,所以更容易有挫折感。

同时,老师告诉我们,一方面gifted class会教得更深更广,培养他们的关键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另外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情商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是很重要。

因为他们通常不擅长与他人合作,总想证明自己比他人更聪明;也因为一旦合作,他们普遍有着较高质量的思考力,特别能彼此激发(inspire each other)。

现在Arthur已经在天才班上了2个月的课了。我发现他的作业稀奇古怪,有时是要自己创建证明声波的模型,有时是吹一段箫体会音乐的美,有时是读一本自己认为最难的书写心得体会,有时是写一篇辩论文、但需要同时写正方和反方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我能感受到上学这几年来,Arthur第一次这样如鱼得水、这样心花怒放。

我问他和之前的普通班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他想了想说:“其实老师没什么区别,但同学区别挺大的。新同学都很聪明,我们一起做项目时,各种新奇有趣的怪点子,简直妙不可言。”

他一边说,一边脸上浮现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我知道老师还是有区别的,gifted class的老师都是受过专业特殊教育训练的心理学硕士或者博士。但儿子这快乐的笑容还是深深感染了我,这意味着他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做自己的乐趣。

加拿大的顶尖私校——社会精英的摇篮

在中国,普通人的机会已越来越少了。人人艰苦奋斗争当精英,生怕被社会抛弃的“推优”时代业已来临,普通孩子很难有走到台前的机会,这也是国内教育中最令家长焦灼的地方。

在北美,也有一套培养精英的教育系统。除了公校的天才/资优班,优秀私校是更普遍的一种做法。加拿大安省有几所顶尖的百年私校,常年往美国常春藤大学输送学生,被誉为“常春藤大学的直通车”。

Arthur还没有开始上私校,我结合专业私校顾问的建议、以及在学校开放日亲自走访的心得略微谈一下。

安省的顶级私校分两大类,一类是以UCC (Upper Canada Colleague)为代表,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社交和体育,英国王子查尔斯是该校的校监,学生的家长往往是社交名流、非富即贵,有点类似与英国的伊顿公学和哈罗公学,学校注意严格控制亚裔比例,学生将来往哈佛、耶鲁发展;

另一类是以UTS (University of Toronto Schools多大附中)为代表,学校以优秀的学术和科学研究出名,所以特别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并不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或者族裔,所以学校有一半是亚裔,学生将来往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发展。

在UCC开放日,里面的学生留给我深刻印象。在小学部,尽管带领我们的学生才9-10岁,但一个个都特别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带着我们走访学校,友善而详尽地回答我们的各种问题,腰板挺直、姿态优美,非常有欧洲的贵族范儿。

相比之下,UTS里的学生就随意许多,学霸们嘻嘻哈哈,不拘一格,有点美国硅谷的味道。

原本我是特别中意UCC的,哪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高贵的绅士。但Arthur在天才班的快乐笑容深深影响了我。我意识到UTS可能更适合酷爱数学和编程的他。

他将来很可能不会成为律师、金融家或者政治家、职业经理人,但成为一位高科技人员也不错,只要他做自己,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成为最精彩的自己。

最后,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杰出的社会精英,下面是我结合亲身经历的深度思考:

1)教育需要中西合璧,宽严并济。

中国公立学校管得太严太死板,硬把不同形状的孩子灵气磨尽,变成相对统一的正方形;北美公立学校管得太宽太松,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容易连个像样的形状都没有。所以,如果想进美国前20的大学,无论中美,普通的公立小学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2)如果选择私校,在家人团聚、父母不为孩子特别牺牲工作机会的前提下,推荐北美顶级私校。原因如下:

a)人口基数改变游戏规则。

随着中国低龄留学潮的爆发,北美的好私校却不会因此扩招更多的中国学生,竞争势必越来越惨烈,尤其是优秀寄宿中学的竞争,说不定北美将来还可能出台政策限制中国学生。因此能早去就早去(但考虑到中文基础,最好在国内念完小学4/5年级再去)。

b)北美精英私校是花钱能买到的最好教育。

新加坡的顶级国际学校(私校)也非常不错,历史悠久(30-50年),经验丰富,但最大的问题是:它不是藤校直通车。中国私校没上过,但因为历史短,资历浅,尚处于摸索成型中,离北美的百年顶级私校应该是有距离的。

c)是否就读私校,不仅和孩子的天赋、兴趣和能力有关,和家长的“势能”也高度相关。

强大的经济基础是最基本的,然后家长最好有优渥的社会地位和颇有名望的工作,杰出的头脑和教育理念。因为在北美,优秀私校不仅是孩子,更是上流社会的家长的社交场所和关系网。那种牺牲自己一切就为了孩子的家长,是非主流的。最后想说,如果孩子是天才,或真正的全面型学霸,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喜讯!运动宝贝成为人社部教指委幼儿教育专委会委员!

运动宝贝(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05-13

探讨幼儿教育新课题,CPE中国幼教展带你对话幼教优质品牌

09-09

2020华南幼教展|幼儿教育的“痛点”应该如何解决?

06-30

诚邀参加——中国幼教行业大型展会第十八届欧亚·中国郑州国际幼儿教育博览会

12-31

2019第七届深圳国际幼儿教育用品暨装备展即将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

11-01

标签:幼儿教育 儿童教育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