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尚年幼 它的发展与现状

一个暑期档,两个冠军,无数项新的票房纪录,这一切都发生在刚过去的60天里。

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归了一只叫做胡巴的萌物,而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则被《大圣归来》夺得。在一些观众心里,《大圣》有着更多被记住的意义,它甚至还拥有了一个威力无敌的群体——“自来水”。

人们的热血沸腾,是因为失望而产生。在这之前,国产动画电影大多数的面貌是:题材低幼,制作粗糙,特效五毛,是“哄小孩子的玩意儿”。很多人都给《大圣归来》贴上了闪闪发光的标签,却没有更多人去了解新世纪以来,国产动画电影最真实的发展境遇。

在没被荣耀照到的角落,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挖掘。

喜羊羊之困

时至今日,很多国内动画人还是愿意把《喜羊羊》第一部上映的时间——2009年,定义为国产动画电影凤凰涅槃的元年。因为在这之前,除了1999年上映的《宝莲灯》,10年间,再没有其它名字能够被人记住。

故事还是要从2004年说起。

这一年,一直在为国外动画公司做代工的广东原创动力公司下了个决心,希望转型打造自己的原创作品。由于经验不足,他们便向一直与动漫产业亲如一家的玩具厂商征求意见,“对方建议我们制作动物形象的动画片,万一内容不行,如果产品形象可爱,还可以做成玩具卖出去。而生产人物形象的玩具,则制作成本太高。”时任原创动力总经理的卢永强,在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于是乎,《喜羊羊和灰太狼》应运而生 。

红了也没赚到钱
2005年7月,《喜羊羊》动画片登录电视台,经过4年多的时间,累计制作了580集。最火时,曾有过数十家电视台同时播放的盛况,收视率最高达到17.3%。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羊和狼”经过市场的检验,已经成为了被观众认可的超级大IP。

《喜羊羊》七部电影票房成绩《喜羊羊》七部电影票房成绩

2009年,原创动力乘胜追击,联合其他几家出品方,以600万元的制片成本打造出了第一部《喜羊羊》大电影,并在当年创纪录地斩获了8300万票房。此后的续作,1.2亿、1.4亿、1.6亿……票房仍在节节高升。凭借一年一部稳扎稳打的脚步,《喜羊羊》成功夺下国内动画电影市场半壁江山。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相对于《喜羊羊》在大小荧屏的双重火爆,以及其衍生品每年贡献出的数亿产值,作为内容生产者,原创动力却没有从中获得太多的利润。一方面,国内电视动画的制作成本大约在每分钟一万元以上,而电视台收购播出的价格则在百元以下,有些甚至还要倒贴钱,《喜羊羊》在最开始就硬扛着免费播了两年。另一方面,系列电影的票房收入虽然可观,但扣除院线、发行费用,在与其它出品方清算后,实际所得也所剩无几。

而在最能赚钱的衍生品授权方面,原创动力更是饱受盗版滋生的困扰。据资料显示,“喜羊羊”产品的盗版经营商利润是正版经营商的四倍以上。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原创动力一年的盈利不过千万元。

《喜羊羊》总导演黄伟明于2008离开公司《喜羊羊》总导演黄伟明于2008离开公司

主创出走

“我不是为做动漫而做动漫的,我是为了卖产品才做动漫的。”原创动力投资人苏永乐有着强烈的商人特质,他擅长从财务角度分析问题,“《喜羊羊》动画更像一个广告片”,通过不断地在电视上播出曝光,为衍生品的生产销售寻求更广阔的渠道。

或许正是因为商人定位与匠人之心出现了理念矛盾,从2008年开始,“喜羊羊”的核心创作人员开始相继出走。总导演黄伟明去了别的公司,总编剧黄伟健也在不久后选择离开。到了2010年,最初的“喜羊羊”核心团队已经基本宣告解散。然而,波澜在此时也仅仅是刚刚开始。

股权几经易手

2011年2月,香港上市公司意马国际以6.8亿-8.8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动漫火车集团,后者曾与原创动力签署了联合品牌管理协议,直接负责“喜羊羊”的消费品授权业务。意马国际通过此举,拥有了“喜羊羊”的商标肖像权。

随着收购案的完成,原创动力主要投资人苏永乐,以及公司核心领导层在这场交易中套现了大部分股份,成功洗手上岸。如今已经转投教育领域的苏永乐仍然对“卖掉喜羊羊”的说法十分反感,“中国到现在还只有一个喜羊羊,我不认为这是我最大的成功,反而是动漫市场最大的悲哀。”他认为“上市是‘喜羊羊’最好的选择”。

“喜羊羊”系列玩具深受小朋友喜爱“喜羊羊”系列玩具深受小朋友喜爱

时间又过了两年,2013年9月,做玩具起家的国内上市公司奥飞动漫再次盯上了“喜羊羊”,耗资近5.4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意马国际旗下负责“喜羊羊”业务的子公司。与此同时,又以3639.6万元人民币,拿下了原创动力100%股权。由此,喜羊羊正式成为奥飞动漫旗下品牌。

在几经易手后,自2013年起,《喜羊羊》大电影的票房成绩开始出现下滑。2015年初,《羊年喜羊羊》上映,这是该系列动画电影的第七部,6800万的票房也是七部作品里最低的一部。七年之痒,颓势已现。

在说起电影票房走低的原因时,业内人士把其中的部分原因归咎于其股权的多轮转卖,“它(喜羊羊)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亲爹亲妈’。”

低幼动画电影爆发

“不管如何,《喜羊羊》一定是座里程碑。”说这话的叶子源,是动画片《星游记》的制片人。

在北京通州,叶子源和他的团队租下了一间写字楼。说是写字楼,但这里的布置更像是“家”,进门就是客厅,访客来了要换拖鞋。客厅里除了有冰箱、沙发,电视旁边还有X-BOX游戏机,如果不是墙上挂着《黄飞鸿》以及《冰与火之歌》的海报,你甚至不会把它和娱乐产业联系起来。当然,从客厅再往里走,与国内的大多数动画工作室一样,一张张办公桌把画师们分隔开来,复活并制作全新的《星游记》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喜羊羊的连锁反应

在自立门户前,叶子源和他的团队成员,都曾就职于优扬传媒。这家参与出品过多部《喜羊羊》电影的公司,是国内针对儿童电视媒体的最大广告服务商。“《喜羊羊》电影的成功,让一大波电视动画片打起了进军电影市场的主意”,随之也引发了动画电影广告业务的增长。

由于优扬传媒手中握有CCTV少儿频道、卡酷等30多家少儿及动画频道的广告代理权,叶子源当年就曾见过广告部同事专门列出的动画电影客户清单。为了在动画电影上映之前造势,片方开始尝试在儿童频道集中播放宣传广告。“动画电影的广告客户单独成为了一个群体,你足以想象那种行业大发展的盛况了吧?”而在2009年《喜羊羊》成功之前,这种情况几乎没有。

2009年后,国产动画电影产量爆发2009年后,国产动画电影产量爆发

据艺恩咨询数据显示,1999年《宝莲灯》上映之后,2000-2008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总共只有18部。而在《喜羊羊》之后,2009-2015年的7年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总数已达到了157部。

正是看到了喜羊羊所创造的价值,从2008年开始,优扬传媒大量投资动漫内容,其中联合北京卡酷卫视出品的动画剧集《星游记》于2011年播出。和《喜羊羊》主打4-14岁低幼市场不同的是,《星游记》针对的则是12岁以上年龄段的观众。作品播出后虽然在青少动漫观众群中有口皆碑,却未能营造出现象级效果。

“《星游记》是我们的起步作品,我们希望能够针对12+人群创意并营销故事IP”,叶子源说。但当时的投资方却希望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大力挖掘低龄儿童市场,这与《星游记》的发展方向大不相同。经过一番考量,投资方决定终止项目,因此《星游记》只推出了一季便告停,成为国漫界知名“坑”作。

2014年,以叶子源为首的核心原创团队离开了优扬,他们从老东家手中买断了《星游记》的著作权,组建起了全擎娱乐,在得到了光线影业的第一笔投资之后,正式全面复活《星游记》。

触手可及的天花板

纵观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榜,超过5000万的13部影片全部来自2009年以后,其中,过亿的影片有9部。除了《大圣归来》和《十万个冷笑话》,两部《熊出没》加五部《喜羊羊》全是针对4-14岁的低幼年龄段观众。

“针对低幼观众,是国产动画电影目前最大的现实。”作为今年暑期上映的动画电影《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的导演,于胜军坚持道。

于胜军导演认为做低幼动画电影更加保险于胜军导演认为做低幼动画电影更加保险

在《黑猫警长》前,于胜军也曾推出过迎合成年人口味的动画电影《我是狼》,“技术层面绝对一流”,于导对此非常自信。为了吸引更多大人来看,他甚至还找来了黄渤、刘璇等明星为电影配音,最终,投资千万的《我是狼》以207万票房惨淡收官。

对于这次经验,于胜军总结自己当时好似在赌博,并且输得彻底。

如今的他不再看好成年人动画这片市场。在他看来,针对低幼年龄段推出2000万左右成本的电影,换回7、8000万的票房才是普遍的成功模式。“因为除了少数现象级作品,动画电影过亿的太少了,天花板就在那儿。”而他也不愿再去赌,“做一个企业的常规战略来讲,不可能指着赌现象级作品,风险太大。”
确实,极少动画电影能在成年观众市场获得认可。除了《大圣归来》,另一个是打着“有妖气”LOGO的《十万个冷笑话》。

14+市场的第一炮

8月19日,《大圣归来》的累积票房达到了9.13亿。同天,早已收购“喜羊羊”的奥飞动漫再次正式宣布,斥资9.04亿收购动漫网站“有妖气”所属的北京四月星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十万个冷笑话》也成了奥飞的囊中之物。

《十冷》带来的希望

《十冷》打响青少年动画电影市场第一炮《十冷》打响青少年动画电影市场第一炮

“如果把动漫产业按照受众人群分层,可以分三个大的市场:0-4岁、4-14岁、14岁+”,奥飞动漫旗下的奥飞多屏总经理徐杨斌说道。“《花园宝宝》就是针对0-4岁的观众,可指望家长带着婴儿去看电影并不现实。所以在国内来看,4-14岁一般被看作低幼市场,比如《喜羊羊》、《熊出没》,而14岁+则被看作青春、成年市场,比如《大圣归来》和《十冷》。”

2010年6月,《十冷》以漫画形式开始在“有妖气”网站上连载。截止目前,这部漫画的点击总数已经超过了20亿。2012年7月,《十冷》动画短片上线开播,第一集的单集播放量达到了1亿,两季29集的总播放量超过18亿。如此庞大的粉丝基础,为其大银幕作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4年底,《十冷》正式登陆院线,以1.2亿的票房成绩跻身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前十。在随后电影总局官方的统计中,其投资回报率高达500%,在当时所有同类电影中回报率排名第一。更令人惊喜的是,《十冷》在一众低幼动画中脱颖而出,它的受众明显不是针对4-14岁的人群。造型奇特、风格迥异的它,用吐槽、恶搞、无厘头迎合了“二次元”人群构成的新新互联网公民的胃口。

奥飞动漫布局

奥飞动漫互动娱乐CEO陈德荣在接受采访时,曾这么描述这次并购,“奥飞当时想收购一个标的,我提了十几种标的需要具备的特质要求,最后得到的推荐是‘有妖气’,然后我们开始考察接触,其间我去了17次北京,最后才把它拿下。”

奥飞动漫收购“有妖气”扩大产业布局奥飞动漫收购“有妖气”扩大产业布局

“在奥飞收购‘喜羊羊’之后,4-14岁市场除了‘熊出没’、‘猪猪侠’之外,剩下的有影响力的动漫形象都在奥飞手里了。”通常,一个成熟低幼动漫形象的黄金期大约在十年左右,但随着孩子从幼儿长成少年,奥飞很可能会面临用户流失的风险。在徐杨斌看来,之所以花9亿收购“有妖气”,就是奥飞在为“14+”的市场进行产业布局,意在让看《喜羊羊》长大的孩子们,在14岁以后,依旧能在奥飞找到替代品。正如《十冷》的票房表现,奥飞认可青少年、成年观众对于动漫市场的需求。

《十冷》只是“有妖气”网站上众多作品中的一个代表。如今,该平台已经揽罗了超过2万名常驻漫画家、4万部以上漫画作品、和上百万注册用户,月活跃UV(独立访问用户数)近3000万。“用户年龄层主要是12岁以上。”“有妖气”创始人、CEO周靖淇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道。巨大的潜在价值,还等待着奥飞动漫一一开发。

钱,钱,钱

和奥飞同样将眼光投向成年动画市场的,还有光线传媒。

大手笔的光线

7月10日,《大圣归来》正式上映,13日晚间,作为上市公司的光线传媒发布公告:拟以自有资金2000万元,与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核心团队成员田晓鹏、梁辉、林中伦、刘伟共同设立霍尔果斯十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月文化”),公司持股占比20%。

2000万入股《大圣归来》的创作团队,犹如一针兴奋剂,直接导致光线传媒的股票在7月14日拉了一个“一字板”涨停。

光线影业近年投资了十余家国产动画团队光线影业近年投资了十余家国产动画团队

有人说光线鸡贼,分不到“大圣”的票房,就去赚股民的钱。但作为光线传媒旗下的彩条屋影业总经理,易巧并不屑于这种指责。“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谈判,光线怎么可能如此神速地拿下这20%的股权?”

从今年开始,专门为光线打理动漫项目的彩条屋由一个部门升级成独立子公司。除了《大圣归来》所属的十月文化,彩条屋还投了十多个动漫工作室,这其中就包括正在制作《星游记》的全擎娱乐,《大鱼·海棠》的制作公司彼岸天,以及《秦时明月》的制作方玄机科技等等,“我们的这轮投资已经结束了,《大圣》已经是最后一个项目了。”

与奥飞动漫收购“喜羊羊”、“有妖气”100%股权不同的是,光线的投资只是购得这些动漫团队的部分股权。如此做法,易巧的解释是,“不想打扰这些动画人的创作热情,全买下来则成了他们给光线打工。不如这样,给他们一定的支持,让他们至少不为钱发愁,但做的还是自己的作品,一起共赢。”

没钱时的困境

缺钱,这是大多数国内动画创作者的共性。

在创作《大圣归来》之前,田晓鹏和他的团队成员一直处在“接活”的状态,广告、后期、电影代工等等,只要和动漫产业相关的外包业务,他们全接过。

“国内的动画团队有一大部分在做代工,他们接别的公司项目,甚至是好莱坞的动画电影。他们的技术过关,但只会制作,不懂创作。”奥飞多屏的总经理徐杨斌跟记者说,“还有一类则是IP的孵化者,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一起攒个工作室,大家有共同的理想,想做一个好的动画作品,他们有技术,也会创作,但是没钱。然后?然后当然就没有然后了。”

田晓鹏的十月文化就介于这两类之间,为了生计,他们要先接代工赚钱,有了钱后就去搞创作。《大圣归来》启动时,他们陆续停掉手中外包的活儿,等到钱花光了,只能再继续找钱。反反复复,所以一拖就是好几年。

《大鱼海棠》正加紧制作,有望明年上映《大鱼海棠》正加紧制作,有望明年上映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仍未上映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其制作公司彼岸天自2008年开始便已经启动了这个项目,影片自创意样片阶段就获得国内外众多大奖,并被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收录。同样因为钱的问题,《大鱼·海棠》并未能按时制作,一晃时间过去五年了,距离制作完成依旧遥遥无期。

为了解决资金困难,2013年6月开始,《大鱼·海棠》通过众筹网站向动画爱好者们求助,并引发业内关注,前后有超过3500人为其“募捐”,总共募得了158万的资金。然而这100多万的募捐款,对于一部制作精良的动画电影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好消息是,《大鱼·海棠》也被光线看中了。据易巧说,如今已经得到光线资金支持的《大鱼·海棠》,有望在明年正式与观众见面。

不懂的代价

就算钱的问题解决了,动画电影的道路也不一定好走。

《魁拔》的制作公司青青树成立于1992年。论资历,它是最老的民营动画公司,且没有之一。相信不少85、90后的网友还对《学问猫教汉字》有印象,这部动画系列片就是青青树当年的代表作。

死于发行

和《喜羊羊》所属的原创动力相同,青青树也是靠做动画代工起家的。“我们做过的项目太多了,你看过的好莱坞的动画大片,我们几乎都有参与。”青青树的执行CEO王琦说。从1992年到2005年,青青树已经成为国内最好的动画代工者。

一墙荣誉仍不能挽救《魁拔》赔钱的命运一墙荣誉仍不能挽救《魁拔》赔钱的命运

长期的代工,为青青树积累下了一定的资金,可这并不足以树立一个动漫品牌。到了2008年,青青树停下了所有的代工业务,准备转型开启自己的原创动画电影之路---《魁拔》蓄势待发。此时恰逢经济危机,青青树凭借自己多年积攒的品牌及业缘,及时吸纳了融资,《魁拔》项目得以启动。

3年时间,花了3000万制作费,动画电影《魁拔》从无到有。在青青树公司的大门口,有一面由各种奖杯布满的荣誉墙,“这其中大部分都是《魁拔》获得的。”王琦说。可就算口碑再强大,《魁拔1》上映后,却只获得了300多万的票房。

青青树把《魁拔1》的惨败归结于“裸发”,“那是我们第一次做电影,哪懂什么发行、宣传啊,大家就像产品经理,闭关做产品,做完卖就好了。”

于是,在一年半之后《魁拔2》上映时,青青树找了一家业内颇有名气的专业发行公司。这次票房2500万,岁然比第一部翻了8倍,却依旧赔钱。“发行方一直认为《魁拔》是针对小孩子的,定在了六一档,可它绝对不是,所以我们觉得他们把片子放错了档期。”

又过了一年,第三部《魁拔》飞速上马。这次青青树再次换了发行公司,档期也定在了更加多元的“十一档”,可赶上《心花路放》上映的《魁拔3》,还是2500万票房收官。

在三部作品票房失败之后,“《魁拔4》无限期延后”的新闻更让不少人觉得《魁拔》完了。

“我们不是不做了,而是要复盘。”王琦解释道。他们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远比之前想的要大。

放慢脚步

纵观《魁拔》三部的制作时间,三年,一年半,一年,时间越来越赶,“我们被市场赶着走,根本没时间好好打磨。”如此着急制作上映的原因也在于《魁拔》系列剧情的延续性,倘若时间拖久了,观众忘了《魁拔》的情节,好容易培养起来的粉丝也会被白白流失掉。

《魁拔4》将放缓上映的脚步《魁拔4》将放缓上映的脚步

“我们对第四部故事的要求是,既要考虑粉丝,也会考虑没看过的观众。”王琦介绍道,“就像《速度与激情》系列一样。你没看过前篇,你依旧能看懂后面的续篇;倘若看过之前的,也会在新作中看到剧情的延续。”

除了《魁拔》,青青树如今也在培育新的IP,“我们会在各个领域培育那些‘全触点IP’”所谓“全触点IP”,王琦解释说,就是适合做各个类型产品,游戏、图书、玩具……等培育好了,认知度达成了,依旧会再推出新的动画电影。

急着走了这么多弯路,青青树终于放慢了赶路的脚步。

好莱坞离我们有多远?
如今虽然身为奥飞多屏的总经理,但在一年之前,徐杨斌还是梦工厂中国分部的一员。他参与、目睹了多部好莱坞动画大片在中国落地的过程。很多细节让徐杨斌难忘。
好莱坞的样本

据徐杨斌说,我们国内看到的配音版《功夫熊猫》与原版的《功夫熊猫》是有区别的。《功夫熊猫》的电影在中国配完音,制作方会把电影再发回美国,“重新制作口型。”徐杨斌的说法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中文的发音方式与英语不同,所以他们会在上映前重新返工修改。”按说配音已经属于动画制作的最后一步了,如此大费周章,确实出乎意料。

《功夫熊猫》团队来中国调研婚礼习俗《功夫熊猫》团队来中国调研婚礼习俗

实际上,在好莱坞,一部动画片从启动到上映,默认的制作时间就是四年。“这是标配的时间,《功夫熊猫》、《驯龙高手》都是如此。”徐杨斌说。好莱坞动画电影的第一年时间基本用于调研,之后才是剧本、分镜头,再之后是制作,最后到宣发阶段。调研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举个例子,《功夫熊猫》涉及在中国结婚的习俗,他们会派人专门飞到中国,来了解中国人的婚俗传统。当然,假如内容涉及印度的某种习惯,他们也会去印度。”徐杨斌说。

调研的目的不光是为了情节合理,也是为了更好的票房,尤其是考虑到如今中国电影市场为全球票房做出的贡献,好莱坞的动画人格外重视这里。“好比有只猪的形象,他们也会在调研的过程中专门飞来中国,了解中国人对猪的形象喜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版本以供选择。”

而按照徐杨斌所讲,来做调研的人并非实习生,也绝不是某个普通员工,“都是核心团队成员,大拿级别的,导演、美术总监等等。人不在多,却都是骨干。”徐杨斌说,一部动画电影光是花在调研上面的钱就有上千万美金。

好莱坞的模式离我们到底还有远?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追赶的影子。

追赶的身影

动画电影《小门神》已经确定要在2016年1月1日正式上映,这是追光动画交上来的第一份作业。“我们也有采风。”该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于洲说,“公司的200名员工已经分了七批前往福建。”

如今拥有将近200人规模的追光动画,由前土豆网的创始人王微创立,可以算是国内动画制作领域的大公司了。为了学习好莱坞的经验,王微和于洲等核心团队成员,曾先后多次前往美国,学习皮克斯、梦工厂的先进经验。确实,在追光动画,我们看到了变化。

《小门神》成绩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小门神》成绩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与大多国内本土的动画团队不同,追光动画的这200人,囊括了动画电影前期、中期、后期的全部环节。一般,为了减低负担、压缩制作成本,国内的动画公司并不会养着中后期的制作人员,这部分工作大都会选择交给外包代工。

可追光动画并非如此。首先,他们并不缺钱。早在创立之初,他们已经通过融资,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其次,他们喊出的口号是“一年一部作品。”“第一部作品的前期工作完成了,交给后面的制作,第二部的前期工作又会上来,”于洲说,“就这样像流水线一样,一步压着一步。也不会有闲人。”这像极了好莱坞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按照于洲所说,目前《小门神》后期工作已经接近完成,他们的第二部作品也已经进入中期环节,而第三部作品的前期工作也正在进行当中。“所以我们会分七批去福建采风。”于洲笑了笑,“这是第二部作品的采风,前期人员早在去年已经去过了。”

总结陈词:

在这次针对国内动画电影产业的采访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诸如“上市”、“资本运作”、“融资”等词汇,动画匠人们从动画商人那里得到了资金的扶持,而动画商人则在匠人们手中拿到了产业布局的金钥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双赢。

《大圣归来》的火爆,势必又将引起新一轮的热钱涌入。就像初春一棵刚刚冒出尖儿来的嫩苗,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尚幼,它还经不住急捶猛打。盲目投资只会在制造更多的失败案例的同时,让这个脆弱的市场再次进入寒冬。

对于如今的国产动画电影来说,谨慎小心的扶持、培育,或许才能让它迎来属于自己的真正春天。

“娱乐+教育”融合 早幼教机构 PK 儿童娱乐市场?

04-09

中国高端母婴领跑品牌Blue&Pink携自主IP正式进军儿童娱乐业

08-17

宝宝玩玩具有什么好处?

玩具,玩玩具,儿童玩具 02-13

5岁男童误吞11颗磁力珠 儿童玩磁力珠有多危险

育儿知识,科学育儿,儿童娱乐,婴童娱乐 02-10

宝宝在家爬行时,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忽视!

儿童垫,爬行垫,游戏垫 12-07

标签:儿童娱乐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