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安慰抽血哭闹孙子“医生阿姨坏,打她”

小孩子看病打针吃药,哭得“梨花带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但近日,重庆九龙坡一家医院的检验科医生在朋友圈上吐槽:一位婆婆因为孩子抽血一直哭,竟然这样安慰孩子:“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发微信的检验科医生张龄(化名)表示,这种家长她遇上已不是第一次了。对于家长如此“安慰”孩子,你认同吗?这事儿到底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还是医生玻璃心了?

奶奶安慰抽血哭闹孙子“医生阿姨坏,打她”

奶奶一句安慰话 医生直言很受伤

张龄回忆说,前天上午她刚接班不久,一位奶奶带着孩子前来抽血化验。孩子因为怕痛,哭闹不停。本来这种情况很常见,一些家长一般会安慰孩子:“阿姨轻轻打,不痛。”但这位婆婆竟然这样安慰孩子:“不要哭,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

“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就恨医生?”张龄感到十分不解。她说,自己其实很辛苦,前天下午4点钟上班,一直要忙到昨天中午12点才能回家。对于病人,她都保持尽量专业和和善,特别是对孩子,会更加细心照顾。她不知道为什么有家长会用这样方式来引导孩子。

孩子张口骂医生 父亲在旁看热闹

“这种事多发生在爷爷奶奶带孩子来看病时,年轻家长通常会处理得好一些。”张龄说,自己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了。最近四五个月,她和同事们起码遇到四五例这样的家长。上个月,她一个同事在给一孩子抽血时,孩子一直挣扎。因担心针头刺伤血管,几个大人按住孩子,孩子手脚动不了,就一口水吐在医生手上。医生只有默默地用消毒棉签自己擦掉。

记者了解到其他医院也有类似情况。家住渝中区民生路的王欣说,前不久她带女儿去重医大儿童医院看病。一个三四岁孩子,因为扎针疼,就对医生破口大骂,甚至是些不堪入耳的脏话。

“那个娃娃在吃麻花,看起来很乖,结果一开口就是这样的话,周围的人都惊呆了。”王欣回忆,自己赶紧捂住孩子耳朵,怕孩子学会。骂人孩子父亲就在旁边,竟对娃娃的话无动于衷。

带娃看病很虐心 但骂人不提倡

“带孩子去看病有时真虐心,确实有点。”家住渝北区五红路的唐丽介绍,上个月孩子患上手足口病,到医院输液扎针时,一位男医生明显是技术不够熟练或是不够专心。本来小孩子扎头就比较疼,他却扎了多次都没有扎进血管,孩子疼得大哭大闹。做妈妈的在一旁看着真的十分心痛,甚至有想骂人的冲动。“但我清楚一定不能骂人,最后只是请医生能不能小心一点。”

“我孩子才2个多月,去做儿保抽血,医生竟然把血样打破了,让孩子重新抽。”家住南岸区双峰山路的张女士说,当时孩子抽血已经哭个不停,谁知医生把血样摔破了,要重新扎针抽血。虽然明白她不是故意的,但这个时候的确心里有些不舒服,多少埋怨了两句。

“心情可以理解,但当着孩子的面大骂医生的做法,一定不提倡。”王欣认为,心疼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有敌意地对待医生一定不对。这不仅容易让孩子从小就有报复心理,对大多数好医生来说,也是极为不公平的。

网友热议:如此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出问题

@风舞心喫:说到让孩子从小仇医就有点扯了,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没有责任心。

@spider82:这不是针对医生的。小孩被撞了桌角,哭了,家长可能会说“都怪这桌子,奶奶打他!你不要哭了。”这是教育的问题!问题很大!

@小明明的小玥玥:现在这种事太多了,我朋友是护士,每次用被那些老头老太骂,现在老人太溺爱小孩了。

@张晓蒙1990:呵呵,请这位大夫收起你的玻璃心吧!

@手机用户2834794313:亲眼看到一小孩跑步自己摔倒了,他奶奶一边心疼搂着孙子,一边拍地板大骂地板坏。

@左翼煌庭:这种教育方式的意思是,孩子,你做了什么事都是对的,不能受到任何惩罚,谁惩罚你,要么家长打他,要么你自己去打他,所以熊孩子一大把。

@周爱琦儿:现在很多小孩自私、任性、蛮不讲理、没有爱心,其实都是大人造成的,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以后这样的家庭是有苦果吃的。

专家:无理教育易模糊孩子善恶界限

重庆市协和心理咨询所所长、首席心理咨询师谭刚强认为,用一种不恰当的报复或恐惧心理来教育孩子,是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如国人常用的“坏人来了”、“狼来了”等方式,就是用恐惧心理来震慑孩子。如果将这种对象不恰当地影射到原本救死扶伤的医生身上,则更为不妥。如长期用这种形式教育孩子,会模糊孩子对善恶、好坏的判断,影响其成人后对社会的认知。

当然,带孩子就诊时难免会遇到一些虐心事,从家长爱子心切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家长可以通过正常途径投诉或寻求帮助。但绝不应当在语言和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将矛盾传递给孩子,更不应当在医生尽职尽责治疗时,莫名其妙地将他们在孩子心目中设为恶的群体。

谭刚强认为,对于刚刚接触世界的孩子,父母应当给他们创造一个“美丽人生”,更多地体会善与美,这才有助于孩子心理上健康成长。

宝宝看病哭闹怎么办?

孩子常在看病时又哭又闹甚至拒绝就医,这时父母用“再哭就给你打针”吓他们并不能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只有做好日常的引导工作,才能真正帮孩子减轻看病的恐惧。

首先,平时不要用看病和打针恐吓孩子。孩子不听话,家长不免会用“再不听话就带你去打针” 来吓唬孩子,到真正去看病时,孩子自然会感到害怕。

其次,用游戏和故事帮孩子了解就诊流程。如小兔子汤姆中的“汤姆住院”,还有“小医生工具箱”玩具都能帮孩子熟悉诊疗工具,熟悉和了解看病过程,从而不再害怕就医。

最后,准备好玩具和图书,避免孩子候诊时厌烦。到医院就诊,往往需要等待较长时间,预先准备好孩子喜爱的玩具和图书,让他们有事可做,可有效避免孩子因不耐烦而哭闹。

玩具反斗城持续推进儿童教育,重建湖北、贵州两所幼儿园

03-30

好未来旗下儿童教育品牌摩比将发售秋季新品《摩比玩教具》系列启蒙图书

09-21

喜讯 | 同伴贝宝荣膺网易金翼“2020年度家长信赖儿童教育品牌”!

运动宝贝(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12-03

打造儿童教育全产业链新生态 CPE中国幼教展上海盛大开幕

10-21

CCEC儿童教育大会暨2020第6届广州国际儿童创新教育博览会

09-05

标签:儿童教育 幼儿教育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